退役军人、大学教授、民营企业家……这些都是江苏卡思迪莱集团总裁李志明的标签。从把做衣服当作梦想,到给阅兵仪式设计制造礼服;从几把剪刀、几台缝纫机的作坊,到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车间;从制式服装行业龙头,到国内智能制造先锋……30年来,在李志明带领下,卡思迪莱集团始终向前,发展创新、产业报国的脚步从未停歇。
品质强根基,从“小作坊”到行业龙头
“当时的想法很简单,不计较盈亏,只是想尝试一下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尽管过去了很久,但每每回忆起创业的艰辛,李志明仍会百感交集。
30年前,卡思迪莱只是一个占地几十平方米的“小作坊”。1993年,李志明和妻子从金林怀揣3万元启动资金,带领七名女工,每人一把剪刀,在租来的两间房子里,从制作大檐帽起家,开始了服装加工生意,创立了卡思迪莱服饰公司。
从“小作坊”一步步成为行业领军企业,卡思迪莱依靠的就是产品质量建立起的良好口碑。2009年,武警国庆阅兵礼服定制面向社会招标,国内16家大型军工制服企业参与竞争。李志明深知参与国庆阅兵礼服生产是一次难得的荣誉和机会,为此,他先后3次修改设计方案,通过十余项检测考核和反复试穿,最终过关斩将,一举中标,开创了由民营企业承制阅兵礼服的先河。
为确保质量,李志明带领量体师深入训练场,详细了解武警阅兵方队每个官兵的形体特点,他在训练场一待就是几个月,留下了一本长达200多页的阅兵服制作笔记。
“以往生产的普通裤子,工人一天可以做12条,此次武警方队阅兵裤采用特殊面料、特殊工艺,有132道工序,需缝制18537针。生产小组严抠细节,每天只能做两条,相当于以往数量的零头。”李志明说。
正是对每一个细节的精益求精、精打细磨,为卡思迪莱赢得了良好的口碑,随后,各类订单也纷纷涌来。在企业成长的30年中,卡思迪莱先后承担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建军90周年、国庆70周年等阅兵仪式,以及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的制服研制生产任务,一举成为国内制服团购市场的排头兵,被业内誉为“制式服装专家”。
创新谋发展,传统服饰跨行智能制造
2022年,中国服装行业总体呈现持续放缓态势。据中国服装协会披露,2022年1-11月份中国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9%。然而,卡思迪莱却在行业下行的大背景下“逆势而上”,全年业绩实现了正增长。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在李志明看来,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服装行业,卡思迪莱的成功,正是源于对创新的重视。
据了解,卡思迪莱于2019年完成了智能产线的先期布局,工厂的生产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30年来,卡思迪莱累计投入的研发经费超过数亿元,获得各项发明实用专利400余项,参与拟定行业标准200多个。
在坚持创新的同时,卡思迪莱也在不断谋求转型发展。早在2009年,卡思迪莱就瞄准高端警用装备以及军用服装市场中的高科技装备领域,进行了重点布局。
在第八届国际警用装备博览会上,卡思迪莱集团旗下的润泽金松公司展出了十余款人性化、个性化、定制化的系列产品。例如,选用复合型材料制作的轻量化防弹衣系列,其中最轻的只有1.4公斤,能够有效减轻穿戴者的负担。
“卡思迪莱在多年积累的定制服装经验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科技应用研发,企业成功地实现了突破转型。”李志明介绍,卡思迪莱还成立了创新研究院,先后承担了新一代装备、服装、套服等多个攻关研究项目,一些项目还打破了国外垄断,有效填补了国内空白。
产业报国家,打造世界级高科技集团
在李志明看来,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他的带领下,卡思迪莱始终秉承着产业报国精神。
汶川特大地震时,李志明迅速召开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会议,当天便动员赶制了2万余件价值200多万元的服装,并组织员工捐款10多万元,通过南京红十字会紧急送往灾区。
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李志明又组织公司一次性向灾区捐赠了价值150万元的衣物。新冠疫情发生后,卡思迪莱根据政府要求,第一时间转产防护服,并为扩大产能购置了大量设备,分批次向多家政府部门及医院捐赠了防护服等物资。
“人生因奋斗而多姿多彩,事业因奋斗更添无上荣光。”创新创业的路上,李志明脚步不曾停歇,站在集团成立30周年这个新起点上“再出发”,他壮志满怀。
李志明介绍,卡思迪莱集团正积极开拓国内外高端服装市场,目标是将卡思迪莱打造成为世界级的服装品牌。除了传统的制服定制业务外,还成立了“兵码勇”互联网线上服装品牌,主打户外运动市场。目前,卡思迪莱集团已成为拥有卡思迪莱服饰、润泽金松装备、工麻生物、兵码勇互联网、百师盟新材料五位一体的高科技产业集团,呈现出科技引领、创新赋能、多元并进的强劲发展态势。
“面向未来,卡思迪莱集团将乘着新时代的东风,抢抓机遇、创新突破、转型跨越,并积极推动旗下企业上市,争取到2030年,将公司打造成为百亿级的高科技产业集团!”李志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