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4日,世界各国的运动健儿将汇聚东方,共赴一场冰雪之约。这场长达16天的邂逅,不仅是运动员们冰上逐鹿的全球盛事,更是一本千年长卷,向世人娓娓道来中国的故事。在这本长卷中,服饰作为开篇,是这场冬奥会打通中国与世界的第一语言。
传承服饰是民族符号
在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陈列着我国各个朝代、时期以及不同民族的各类服饰。漫步其间,是一次与时空的交互,更是一场美的唤醒。在“时空”的尽头,是民族服饰博物馆“当家人”贺阳的工作室。在这间并不宽敞的工作室中,满是民族符号的碎片,与充斥在其间的北京冬奥制服样衣、图纸形成强烈反差,但又相得益彰。传承、民族,是这次冬奥制服的标签,也是此次冬奥制服设计师贺阳难以割舍的设计情节。
取自北京冬天的晨光,霞光红是热情与朝气的象征;取自陶瓷珍品霁蓝釉,天霁蓝是活泼与开阔的象征;取自万里长城的砖块,冰山灰是持重与端庄的象征。另搭配瑞雪白与墨色黑,北京冬残奥会工作人员、技术人员、志愿者17个品类、3套服饰由此诞生。每种颜色都有不同寓意,每套搭配都是对民族文化最好的传承与诠释,它们不仅只是一套服饰,而是一本刚刚翻开的书。
说起对选色的斟酌,贺阳的眼里有光闪过,她谈起了自己的两个执念——“从组委会来说,他们起初是不赞成一套服饰上有这么大面积的黑色。另外,灰色的选用,也冒了很大的风险。”在冬奥组委早先给出的核心图形标准色中,包括红、蓝、绿3种颜色,以及标准色黑和白。但在具体设计中,贺阳果断将绿色排除在外,新增了深灰的配色。“在我们国家的传统中,绿色是间色,不够大气、持重。”而灰色虽然也并非正色,但在视觉体验感上,给人以冰山险峻的视觉效果,此外,灰色也更能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笔墨丹青呈现出来。在工作人员与技术人员的服饰设计上,红黑搭配是衣服的主色调,这也是源自对民族文化的解读。“在古时,帝王拜祖祭天身着的冕服,都是以红黑配色为主。在体现皇家威严的同时,也有端庄、肃穆的意味。”作为服务冬残奥会场内外的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身着红黑配色的服饰,不仅给人以稳重、踏实的信赖感,同时也能更好地被识别。
智慧设计讲究“道法自然”
大国智慧,在于慎术、在于节用、在于自然。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思想精髓,如今,它也渗透在我们的生活始终。贺阳深谙其中深意,于是,她将这种智慧物化于形,在服饰上灵动。
山区赛道、长城,是此次冬残奥制服上,最抢眼的两大图形设计。但在具体的勾勒上,却是最朴素的演绎——山是写意的线条,长城是抽象的斜道,没有过度的临摹,也不会刻意地修饰,看似漫不经意,是留白的无限遐想与意念。“少即是多,这是中国的哲学,也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这种来自祖先的智慧,至今依旧在民间很好的留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贺阳对设计的理解、对此次冬奥服饰的理解。“我们在民间考察中发现,贵州苗族依旧沿用古法工艺制衣。”比如,用稻草做度量衡,丈量布匹长短;用砑石磨衣,打造光面效果;用牛血染布,延长布料使用寿命……慎术、节用,是蕴藏在他们服饰中最大的禅意——不过多展示精绣纹样、不过度使用制衣技巧,尽量简化制衣工序、最大程度节约物料。这种物尽其用,还原物品本真的方式,在贺阳看来,是对造物者最大的敬重,也是中国人始终敬畏自然的态度。
这种设计理念,在这次冬奥制服的设计与制作中也得以沿用。“我在剪裁风格上尽量简化,图案不需要在破衣后重新拼接,而是用素色搭配。”化繁为简,不仅将物料尽可能节约,同时也让核心图案更加抢眼,层次清晰。
创新进步是为了更好的回归
“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的口号是‘世界给我15天,我给世界5000年’,文化是我们想要擦亮的标识。而这次冬奥会,我们更强调的是科技和创新。”作为“双奥”设计师,贺阳对于继承与创新有着自己的理解。但在冬奥会、冬残奥会的运动员服饰设计中,我们更多地看到了创新的扎实落地。
“这是中国男子速度滑冰运动员高亭宇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的参赛服饰,仅上衣就由4块布料构成。对于高精尖运动员来说,每一块布料的选择,都有可能给他们造成0.01秒的速度差距。”在国家冬季运动服装装备研发中心主任、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刘莉的脑海中,有400余位国家队运动员的清晰画像——身高、体重、运动幅度、重点部位……这是接到冬奥运动员服饰设计与制作任务后,萦绕在她和团队成员脑海中长达3年、上千个日夜的探究与苦想。
这是中国首次独立完成运动员系列服饰的设计与制作,也是“科技冬奥”首次在科技部立项。刘莉接到的任务要求是——快、护、暖、美。为达成这一目标,刘莉及团队应用3D打印技术,将优秀运动员以1:1比例完全还原制成人体模型。同时,为400多位国家队全体队员进行三维扫描,通过仪器测控分析运动员运动中的姿态规律。经过2000多份手稿设计、超800小时的风洞测试、110多款样服打版,缔造了运动健儿独一无二的“冬奥战服”。“冬奥组委对于服饰的厚度有标准要求,我们要在这个标准之下,尽量通过材料的替换、优化,降低对运动员速度的阻力。”从项目阶段性研发成果来看,在高山滑雪这个项目中,刘莉团队设计的服装比国际上购买的先进服装总阻力要下降4%。
短道速比赛服采用防切割材质,防“护”运动伤害;智能控制“碉堡”羽绒服,为运动员御寒保“暖”;上千颗水晶人工缝制,打造运动之“美”视觉盛宴……每一次的创新,都是为了更好地应用;每一次的进步,都是天性的回归。
一次次从无到有的构建,都是对自我的超越;
一次次从传承到创新的突破,都是对更高境界的破圈。
这是奥运精神,也是大国风范。冬奥倒计时30天,拼搏不止于场内。用服饰讲述中国,让世界读懂中国。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纺织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纺织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yuln@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