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尤物:太平洋的丝绸全球史》由光启书局出版。该书获美国森林史协会2022年最佳图书奖、中国法律与历史国际学会2022年荣誉提名。该书聚焦16世纪以来中国丝绸远渡太平洋到达美洲的历史,讲述中国明朝和西属美洲的丝绸生产、贸易、消费、时尚的全球化现象。作者段晓琳,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于华盛顿大学,现为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历史学副教授。译者柴梦原,香港中文大学在读博士。本书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海路与陆路”丛书之一。
一部新的“丝绸之路”史
丝绸之路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外交往的重要象征,但是过去我们津津乐道的,往往是向西而去,即通过亚欧大陆或印度洋,到达欧洲的路线。而跨太平洋的丝绸之路过去讲的不多。本书即揭露了这段丝绸东去的历史,讲述从大约1500年开始,中国丝绸经由马尼拉帆船运销到彼岸的墨西哥,成为当地盛行的商品和奢侈品。传播到对岸的不仅是丝绸产品,还有中国的蚕业技术、蚕业文化、丝绸的时尚等。丝绸开始成为风行太平洋沿岸的现象,成为跨国人群都纷纷接受的“尤物”。这条往东而去的丝绸之路不仅连通了中国与美洲,还影响了航路沿线的诸多地区,包括东南亚、大洋洲等。如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与美洲的互动引人关注,这条曾经的丝绸之路唤起两地认同的宝贵历史资源。
太平洋的丝绸全球史
本书是以丝绸为载体,以太平洋为空间的全球史。丝绸作为一种跨国流通的商品、奢侈品,提供了书写全球史的一个角度。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太平洋西岸是中国明朝,及周边受到中华文明影响、与中国有交流往来的国家地区,太平洋东岸则是新西班牙(西班牙帝国的殖民地,包括今墨西哥、中美洲、北美洲南部等地区),通过丝绸的贸易,这两片区域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一个广阔的全球市场。丝绸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物质文化,在中国和新西班牙都受到热烈的欢迎,两个国家的丝绸时尚在许多方面表现出相似性。比如丝绸的传播跨越了阶层;两个国家都追求奢华的丝织物、新奇的进口商品以及鲜艳的色彩(比如红色),体现出对时尚元素的共同偏好,等等。
两大帝国的共鸣与碰撞
在太平洋的丝绸之路兴起时,中国正值明朝统治时期,美洲则属于西班牙开辟的殖民地。这两个原本异质的帝国,因为丝绸而产生了共鸣与碰撞。通过丝绸,美洲以及西班牙本土接触到了中国的丝绸商品及其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中国的影响。而面对丝绸的流行,中国明朝和西班牙的统治者都表现出复杂的态度,一度对丝绸贸易加以限制,中国明朝表现为维护海疆安全的海禁政策,西班牙则有禁止进口来保护本土产品的用意。后者为了保护本土丝绸产业,曾下令禁止中国丝绸进口。而两个帝国都曾颁布关于丝绸的禁奢令,因为臣民对丝绸的共同追求,打破了旧有的社会等级制度和服装规定,影响到了官方的统治。这反映出全球化对地方的影响:统治者在从丝绸获益和担忧统治安全之间摇摆;中央与地方对于丝绸、贸易、外来商品体现出不同的态度;全球化的中心与边缘的复杂错位。
《尤物》是光启书局“海路与陆路”丛书的首批书目之一。该丛书已被列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由刘东、刘迎胜主编,旨在引进、译介关于中西交通(中外关系、中外交流)、亚欧大陆与海洋的历史文化著作。在这套丛书中,既可以看到人类征服海洋与大陆,促进文化文明传播交流的宏大历史,也可以看到农耕与游牧民族及其国家的演变。同步推出的书目还有中亚研究巨擘费耐生的《中亚古代史》。正在筹备的书目有:费耐生的《古代伊朗史》,德国汉学家柯彼德的《中国葡萄酒文化史》,航海史学家乔治·胡拉尼的《阿拉伯人的大航海》,汉学家史乐民的《征税天府:马、官僚和四川茶业的衰落1074—1224》等。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纺织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纺织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yuln@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