衬衫配马面裙、毕业服搭云肩、改良旗袍配过膝靴、宋锦外套搭阔腿裤。如今,新中式穿搭频频出圈,丝滑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往产业深处探寻,国风热不仅催热了服装市场,也带动了一个从历史中走来的传统产业——丝绸。
一蚕一丝织就的丝绸,是中国“出口”世界的“特产”。自两千多年前“丝绸之路”开辟以来,这份“特产”从东向西、由古及今,收获了一批又一批粉丝。但同时,作为纺织品里的“贵族”,丝绸也被视为高贵优雅的象征,不少人对其印象停留于“高大上”,需求市场范围较窄。
面向新形势,从数千年前走来的传统丝绸行业,如何守正创新“织”入现代生活、重焕新活力?在浙江,从丝绸的应用与技术创新升级出发,记者试图一窥其产业生长“密码”。
从录取通知书到服饰,丝绸“织”入日常生活
步入7月,随着高考落下帷幕,多所大学陆续开始“整活”,上新录取通知书。今年,在浙江,浙江理工大学发布的新版录取通知书吸引了不少网友的目光。
该通知书名为“锦绣前程”,融合了“宋锦、苏绣、书画装裱”三项非遗技艺,其由数字技术赋能织造的宋锦作底版,再由非遗传人手工绣上新生名字,同时利用“书画丝绸装裱”工艺进行装裱,利于学生收藏。
“这份非遗录取通知书不仅是入学的凭证,更是一份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艺术臻品。”浙江理工大学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处长梁琳介绍。
“我想重考一次,就为这本证书”“地方特色,这样的通知书值得一辈子收藏”“传承与匠心的结合,意义非凡”……在浙理工新版录取通知书的展示视频下,不少网友如此评论。
不止浙理工,今年,复旦大学本科生的录取通知书,也采用了国家级非遗潞绸织造技艺面料作为封面,将校园特色与非遗融合,尽展古典美学。
一份通知书,既是学校送给新生们的美好祝福,也是传统丝绸产业融入现代生活的场景之一。近年来,从录取通知书到服饰及文创产品,曾被视为纺织品“贵族”的丝绸,正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大众生活中。
“以前对丝绸的印象还停留在妈妈的丝巾和睡衣上,觉得有点老气,没想到现在我‘真香’了。”今年,在“新中式”穿搭的带动下,26岁的上班族沈女士就迷上了各种丝织类服装。
从新中式宋锦外套、国风缎面阔腿裤到桑蚕丝连衣裙,沈女士往衣柜里添了许多件单品,“每件都很好看,穿上感觉气质一下子就上来了,时尚又贵气。”沈女士告诉记者。
记者注意到,除了服饰外,这两年,丝绸杯垫、刺绣书签、云锦记事本等丝绸文创产品也层出不穷,精美的外表和跨界的新鲜搭配,成功吸引了一批“颜值粉”。
“文化味”越来越浓,国风吹热传统产业
对消费者来说,这是一场美学盛宴,对业内人而言,这则是丝绸产业奔向春天的信号。
“丝绸产业火了!”从事丝绸产业研究30多年,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教授姚琛感知到了产业的新风向,以服装市场为例,从此前火爆的香云纱单品,到2023年年底一米难求的宋锦,国风的走红,正在“吹”热这一市场。
“在深圳南油和杭州四季青等服装市场,不管是国风真丝还是丝交织档口,2023年都聚集了很多买家,国风带动了丝绸新热潮,市场有比较大的回暖。”姚琛坦言,而这一现象的背后,既有潮流的推动,也有丝绸企业多年转型升级的努力。
地处东海之滨,浙江不仅是丝绸的出口通道之一,也是其重要产地之一,素有“丝绸之府”的美称,其丝绸产业有着约5000年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湖州的钱山漾遗址,曾出土了世界上迄今发现最早的家蚕丝织品。在杭州,“半壁西湖半壁绸”的美誉更是令其成为城市的另一张名片。
浙江十分重视丝绸产业的发展。2015年,浙江首次提出传承发展历史经典产业,将丝绸与茶叶、黄酒等产业一起进行了集纳,出台了相应的发展指导意见。在浙江的历史经典产业中,丝绸营收占全国一半。然而回顾其发展历史,受仿真丝等现代工业影响,丝绸其实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低迷期。
“以前丝绸品类比较单一,基本上是睡衣、蚕丝被、床品等家居类产品或丝巾围巾,且面料易皱,难打理,与化纤仿丝类产品比竞争力不强。”在姚琛看来,解决丝绸易皱难打理的问题,让其可机洗,是推动丝绸产品融入大众生活的关键之一。
而另一“密码”,则是借潮流的风,推出多元化产品拓宽消费者群体。“以前,丝绸往往以礼品和家居服为多,随着国风来袭,才慢慢以潮流服饰、文创等形式辐射到大众日常生活中。”姚琛解释,样式选择越来越多、“文化味”越来越浓,在她看来,这便是丝绸产业回暖的原因之一。
国风的涌动带动了年轻一代消费群体,且消费群体细分明显,丝绸的品类设计也从未停歇。“单从新中式潮流视角解读,就可以分解出10多个风格,比如中式老钱风、千金风等。”姚琛说,细分的风格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同时,因为文化赋能,丝绸也正在迎来一群“双向奔赴”的消费者,“国风带动了消费者对非遗文化和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文化的热潮,很多年轻群体愿意为价格买单,打破了丝绸华贵的价格瓶颈。”
如何挖掘文化元素?数字赋能解决行业痛点
以“历史经典+国风生活+潮流文化”的配方,浙江丝绸产业正打破传统壁垒,更好地奔向消费者。
但从结果往前倒推,当数字赋能成为整个产业发展的动能之一,这一行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传统文化如何挖掘?文化内涵如何融入产品?
在此前举行的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精品展上,一抹天青色曾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欣赏。这件名为《天青呈露》汉服,既展示了丝绸作为历史经典产业的东方古韵,其背后也蕴藏着数字赋能的时代魅力,它的作者正是姚琛。
《天青呈露》是一款数字化和实物融合的典型产品,某种程度上说,它也是数字科技赋能丝绸产业的典型案例。“我们选取了宋画纹样、融合AIGC和STYLE 3D高仿真数字样衣技术制成,解决的是浙江丝企面临的‘卡脖子’问题。”姚琛告诉记者。
时下国风正热,文化元素的挖掘是丝企产品开发的重点,其中,产品开发效率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快速抓住市场风向。
但在与企业的接触中,姚琛发现,人才对文化的解读挖掘能力,是不少中小公司的“短板”。对当前传统丝绸企业来说,单从文化解读到设计转化这一项工作,即使是一个有着多年设计经验的设计师,对文化的深挖或精力也未必够用。
以一件丝绸时装生产为例,除设计外,一家企业还需“版师+版助+样衣工”的样衣组合,从打第一套版到完全敲定,时间差不多要5-7天。这之中,多位人工费用、多次修版和样衣调整,加之耗损都是企业需承担的成本。
《天青呈露》运用的AIGC和STYLE 3D技术,对应解决的正是文化素材设计和高效能打版问题。“在制作上,我们借助AIGC对过去图样进行捕捉和输入,通过输入《听琴图》《十八学士图》等宋画的相关元素,根据设计指令生成古今融合的图形纹样。”姚琛解释,企业从AIGC生成数字纹样素材后,STYLE 3D则进行数字仿真面料和数字打版,并生成数字样衣,用户可直观查看纹样、工艺、面料及款式细节,而设计师也可第一时间根据需要,在电脑端直接对上述各项进行优化调整,大大提升了效率和效能。
“企业非常认同数字赋能的效果,一件常服基本可以压缩50%及以上的时间和财力。”她透露,借助数字赋能,一个数字艺术设计师一天基本能开发5-7款如新中式马甲类的极致单品。
无论是数字化助力企业精准对接产业供需、还是借助大数据研判爆款元素等等,当前,数字赋能正为传统丝绸产业注入活力。
值得关注的是,在推动传统丝绸产业传承发展这方面,浙江政府、高校、企业正在拧成合力。以浙江理工大学湖州研究院为例,当前,湖州传统丝绸企业多以丝绸面料加工生产为主,品牌效应亟待加强。
针对当地丝绸产业现状,作为兼任的研究院院长姚琛,以“丝绸+文化、科技、数字、人才”的新质生产力模式,与当地政府、协会、头部企业等坚持推动产业链延长,结合湖州深厚的丝绸文化底蕴,建构新丝绸智美生活方式。
“今年,我们和湖州正谋划打造一个集合百家丝绸企业的丝绸文化产业园样本,从一产到三产,从文化、创意、生产到直播电商,希望通过产业集成式基地抱团取暖,形成闭环的全产业链路。”姚琛透露,政府支持、高校助力、企业响应,加之国风热潮彰显的文化自信,让她觉得,丝绸产业新一轮的春天又开启了,“我们作为丝绸人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