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平:以智造力、风格力、未来力,提升达利丝绸品牌新质力

http://www.texnet.com.cn/ 2024-05-16 15:35:35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5月12日,2024中国品牌发展大会纺织服装行业会议在上海举行。会议探讨如何立足于品牌发展的现实语境,打造具备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建树属于中国品牌,掷地有声的时尚话语。

  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林平应邀参加大会,并以“艺技融合打造中国丝绸品牌的风骨”为题,从科技、文化、绿色三个角度分享了达利丝绸面向新消费时代打造中国丝绸品牌的经验做法。

  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起源于1956年的新昌县城关综合厂,一直以来,以“弘扬丝绸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为使命,通过“数字赋能、绿色创新”,达利丝绸已经成为“面料品牌新质化”的代表,成为集数智一体化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丝绸产品开发基地”、设有“丝绸产品流行趋势研究发布中心”、中国纺织行业工业设计中心、省级重点企业设计院、省级重点研究院。

  01

  科技内驱,精研“智造力”

  当前,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纺织作为重要的应用型学科,多学科交叉汇聚、多技术跨界融合的特征非常明显。纺织行业的创新发展,既体现在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的涌现效应,也体现在对新基建、新装备、新业态的带动效应,在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强国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打造面料品牌,需要科技内驱,精研“智造力”。

  达利丝绸拥有“国家丝绸产品开发基地”、“中国纺织行业工业设计中心”、省级重点企业设计院、省级重点研究院等创新载体,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成果。公司研发的功能性丝绸面料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攻克了“纯蚕丝织物纬向自然弹力”等技术,填补了国际空白;多个项目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以智造创新方面为例,达利丝绸通过数智赋能,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云计算、虚拟现实等应用于产品研发、生产过程和管理运营,并取得显著成效。

  2019年12月,达利丝绸在纺织行业内率先自主研发了智能化无人值守黑灯车间并投入运行,建立了“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全流程数智一体化系统,实现了夜间无人值守的智能化黑灯车间,减少用工60%,设备运转率由75%提高到95%以上;

  2022年12月,企业5Gn+MES-lNA智能丝绸配饰工厂全面投产。该体系将MES生产管理系统与时尚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了制造一体化、管理智能化、数据信息化、控制自动化的智能丝绸配饰工厂,实现了从设计、织造、裁剪、收发、车缝、整烫、钉标到检验、包装的一体化生产流程的无缝对接。生产周期从30天缩短至7天,产能提升了5—10倍。

  以技术创新方面为例,达利丝绸开发了一次成型纺织双面数码印花技术,还掌握了丝绸面料清水精练关键技术,通过对丝绸面料精练设备改造和工艺革新,实现丝胶蛋白回收提取,降低真丝面料精练废水处理成本,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再以设计创新方面为例,达利丝绸另辟蹊径,与浙江理工大学一起对不同种类的鸟羽毛进行色彩特征的提取,为整个行业建立了鸟羽色彩组织库,填补了鸟羽色彩特征的真丝织物在国内相关产品上的空白。

  02

  文化赋能,强化“风格力”

  林平表示,文化是产品的灵魂,是设计的源动力,也是管理企业的法宝——具备独特的“风格力”,是面料品牌与时装品牌,完成风格对话,琴瑟和鸣的必备条件。艺技的融合,也是当代中国丝绸品牌,不仅具有表相之美,更具有“骨相之美”的必由路径。

  在传播创新方面,达利丝绸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4年北京APEC会议、2016年G20杭州峰会、2020年联合国成立75周年纪念峰会、2020年东京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等诸多国际性重要活动中,达利丝绸产品均炫目登场,向全球展示了中国丝绸的魅力。

  在文旅创新方面,达利丝绸紧抓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及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布局,依托中国丝绸的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结合企业自身优势,通过丝绸文化博览园、越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等项目的实施,将产业、文化和旅游相融合,全面推进传统丝绸产业向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度转型发展,创造性地开发了“丝绸世界”文化旅游项目,被国家旅游总局评定为“国家AAAA旅游景区”“国家工业遗产旅游基地”和“浙江省首批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03

  绿色发展,提升“未来力”

  步入新时期,建设责任导向的绿色产业,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成为实现整个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基础底线。作为丝绸领军企业,达利丝绸以“织绸、结网、建生态;诚信、协同,赢未来”为发展策略,以设备迭代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以清洁能源构建低碳模式,以数智赋能达到降本增效,以技术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全产业链低碳经营模式,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绿色制造方面,达利丝绸建有太阳能集中供热系统、锅炉余热回收系统、循环使用自来水压力式全自动过滤系统,安装环保节能地源中央空调系统,并对原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利用厂房屋顶,建有装机容量8兆瓦的光伏发电系统,年发电量约800万度,满足全公司95%的电能需求;年节约标煤约38000吨,减少粉尘约5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8000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约80吨;对丝胶蛋白处理系统进行了配套、扩建和改造,新建的3500吨丝胶蛋白处理系统工艺先进、设备优良,经处理后纳管排放的污水COD排放指标达到30mg/L左右,远低于环保排放要求的200mg/L。

  在绿色认证方面,达利丝绸取得了全球有机纺织品标准(GOTS)、全球回收标准(GRS)等多个国际认证;素绉缎产品被评为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公司先后获评“国家级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浙江省绿色低碳工厂”“浙江省清洁生产阶段性成果企业”“浙江省节水标杆企业”“全国纺织行业节水标杆企业”“浙江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浙江省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

  林平表示,一个有生命力的面料品牌,它不仅能够汲取过去的文化源泉,从中获得滋养;还能着眼当下,将生活的美学演化为品牌内在的肌理;更重要的是,它还要放眼未来,以可持续发展,体现品牌对环境的友好,对社会的担当。因此,中国品牌的美与力量,体现在以文载业、以智取胜、以美塑心、以德养业。唯有如此,中国品牌才能内外兼修,形神兼备!

  “中国丝绸,世界共享”。品牌强,行业强;行业强,国家强!林平最后提出:“一根丝,一匹绸,一群人,一个梦,一条心,一辈子,一起拼,一起赢。未来,让我们以艺技融合为笔,以文化塑造为帆,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绿色发展为航向,共同书写中国丝绸品牌的新篇章!”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纺织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纺织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yuln@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相关报道

© 纺织网 China TexTile 版权所有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