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圆珠笔芯这么细的孔径里拉出的一根丝,要做到以每小时350千米的速度拉1500公里,你能想象吗?”27日,在江苏集萃先进纤维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纤维所”),副所长周家良举起手中的圆珠笔,描述团队正在攻克的技术难点之一。
纤维所于2021年11月注册落户南通创新区,承担科研基地和对外交流窗口的双重职责。核心研发团队共28人,其中一半为硕博学历。今年,纤维所还接纳27名研究生加入“集萃研究生”项目,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
纤维是纺织产业的最前端。从一根丝,到一块布,再到一件衣,传统纺织行业竞争激烈,许多企业面临科技含量低、同质化严重的窘迫局面,难以满足差异化、个性化的时代需求。“加大高技术、高功能性纤维的研发力度势在必行。”周家良说。
纤维所的科创主轨道,不是“0到1”的技术突破,而是“3到6”的应用突破。“‘3到6’,就是通过工艺的改进创新技术,实现从单件样品到可复制的、规模化合规的产品的转换。”周家良表示,从“0到1”很难,但从“3到6”是“多元技术的集成创新”,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
纤维所自成立之初,就明确了差别化、功能化、绿色化、智能化四大突破路径。差别化就是通过更新工艺,形成产品独特的竞争力,“此前,公司为一家本土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创新打造了具有持续香味且香味品种多元的家纺产品,丰富了企业的产品序列。”
功能纤维要加得进、纺得出,还要有质感,这是纤维所重点攻克的技术难点之一。“我们要做的,是在1根头发丝那么细的纤维中增加多种材料,在不影响质量的前提下保障各种材料良好相融和均匀分散,同时满足穿着的舒适性要求。”功能纤维的研制试验,依靠一台主体高23米、分三种模块的大型设备,每次实验至少需要6人分工协同。周家良回忆,前期为了加进2种材料,7人的小团队从早上8点持续奋战到第二天凌晨4点,耗时20小时才完成实验。
在纤维所的橱柜里,摆放着色彩柔和的纤维。与普通纤维不同,这些有色纤维是由植物萃取的天然染料制成,不仅所有原材料来源于自然,而且染色的工艺程序可化繁为简,在降低污染损耗的同时,不影响上色效果。
如果能借助可传感纤维,实现服饰对人体信号的采集和处理功能,将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周家良表示,纤维的智能化研发已经突破概念阶段,受到医用领域极大关注。目前,纤维所计划通过寻找企业伙伴,通过周期性研发推出概念性产品。
南通是中国纺织之乡,高端纺织产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受限于使用周期长、迭代需求弱等因素,这一产业对新材料、新技术的需求日益旺盛。周家良表示,“纤维所将依托南通产业基础和需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人才发展为支撑,着力打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和难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赋能行业新前景和新未来。”(记者 沈佳颖)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纺织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纺织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yuln@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