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村合作,“唤醒”青黛印染非遗工艺

http://www.texnet.com.cn/ 2024-03-04 10:15:16 来源:东南网

  近日,在莆田市仙游县书峰乡四黄村,书峰青黛印染技艺传承人黄碧红与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设计与创意学院师生合作的青黛印染创意产品展示,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财神爷、福字或是天马行空的创意图案琳琅满目,现场除了布料作品,还有兔子、小马等印染玩偶,令人目不暇接。

  黄碧红与学生们在现场还原了传统青黛工艺的原生态扎染过程。他们先把棉布揉在一起,捆绑后浸入染液池,再捞起来稍微晾干;再浸泡,再捞起来,这样反复几次,形成深浅不一的花纹。“布料一般选用棉布,也可以是绢、丝等;若是使用印染技法,则是先把黄豆粉调成糊按特定图案粘在布料上,再拿去浸染,就能印染出想要的图案。”黄碧红说,“希望通过非遗展示,让更多人了解青黛印染。”

  书峰青黛印染是一种使用天然植物靛蓝染色的古老民间工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成为仙游当地独特的文化符号。仙游县书峰乡自宋代以来便形成了独特的青黛种植-印染产业体系,并产有全国质量最为上乘的植物靛蓝——建青黛。但随着时代变迁和工业化进程加速,劳动人口向城市迁移,仙游传统印染技艺面临传承断层的危险,书峰当地的青黛种植业、青黛印染手工业也随之陷入发展困境。

  为保护传承书峰青黛印染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传统文化振兴,赋能家乡产业发展,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沉‘靛’千年,青黛见福”青黛印染工艺文化唤醒计划实践队多次来到四黄村调研实践,为乡村发展闯出一条年轻化、有情怀的特色化道路。

  去年5月,黄碧红与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师生一起在村里寻找老旧的印染布料,结果逛遍全村,只收集到了6张印染的被套。“那时候村里印染的布料多是结婚时使用,而按村里的习俗,在老人死后这些结婚的物件也要陪葬,所以留存下来的并不多。”黄碧红说,这几张收集到的被套,也是现在老人还健在才得以保存。

  “这是我当年结婚用的被套,现在已经打了很多补丁,上次还被我儿子扔掉,我又去捡了回来。”四黄村内,今年79岁的林艳华对黄碧红说,“你们若是能复刻出来,那就太好了。”

  于是,黄碧红便着手制作印染模板,一人在牛皮纸上手工雕刻。“由于工程量较大,加上生活琐事,断断续续雕刻了半年,模板仍然未完成。”黄碧红说,后来她尝试把这件事告诉了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师生,想看看有什么解决之道。

  师生们得知消息后,便开始了头脑风暴。“要不然我们一起帮忙雕刻?”“不行,我们的技艺还不够熟练。”“那用我们学校的激光切割机来操作如何?”“这主意不错,只要能将图案在电脑上建好模型,激光雕刻将大大缩短模板制作时间!”这个提议,也得到了黄碧红的赞同。

  说干就干,师生们将被套完整摊开,拍照取样,回到学校后利用电脑建模、激光切割机雕刻……短短数日便完成了模板的制作,还原精度也相当之高。模板带回四黄村后,在师生与黄碧红的共同努力下,林奶奶的被套图案也得以成功复刻。

  “多亏了这些学生的巧思,让我的心愿得以实现。我准备改天将这块布拿去做成被套,然后送还给林奶奶!”黄碧红十分兴奋,“有了科技的加持,一些大型图案印染得以缩短制作周期,也为传统青黛印染工艺文化的整理与保存工作提供了新动能。”

  “经过前期的调研,我们发现书峰青黛产业历史非常深厚,通过这段时间的校村合作,我们希望挖掘出仙游书峰青黛的千年历史,复活传统工艺,并塑造一个文化创意品牌,进而创立一个青黛文化产业。”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副教授唐刚表示。

  印染的布料随风飘扬,发出淡淡清香,本土艺术展现“待客之道”,质朴又温柔。“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努力,让更多人感受到书峰青黛印染的独特魅力。”黄碧红说。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纺织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纺织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yuln@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相关报道

© 纺织网 China TexTile 版权所有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