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蚕茧价格不错,卖了2000多公斤蚕茧,收入有11万多元。”家住河池市宜州区德胜镇上坪村的周立芽是村里的养蚕能手,1月2日,他告诉记者,除了卖蚕茧,其地里的桑枝也可卖钱。
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河池市深化主题教育“学干结合”,积极发挥“生态长寿市·三姐文化城”和“中国丝绸新都”品牌效应,充分借助自治区外资项目发展中心实施世界银行贷款广西贫困片区农村扶贫试点示范项目,全过程支持宜州区桑蚕产业价值链,“补链强企”促农增收。
该市引进广西五和博澳公司,与广东农科院、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安徽农业大学、河池学院签订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从桑树的种植培育,到天然活性物质提取,以及桑资源综合开发,构建了一个全产业链立体开发的创新科研模式,为桑叶、桑枝、桑葚等桑资源综合开发系列产品提供强大科研支撑。
目前,宜州区桑蚕企业已形成“桑—蚕—茧—丝—绸—服装—家纺”“桑树(果)—桑枝(食用菌、生物碱提取、生物发电等)—桑叶茶(桑叶固体饮料)—桑果酒”“蚕沙—有机肥”“下茧(废丝)—蚕丝被”“蚕蛹—饲料(食品)产品”5条产业链。实现了强链、补链、延链“三个链”同步优化,农民富裕、农业繁荣、农村和谐“三个农”同步发展,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赢”的“三个三”的目标,为全区乃至全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发展扶贫项目提供了经验。
“目前,宜州区有规模以上桑蚕茧丝绸产业企业16家,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约32亿元,桑蚕产业上中下游产业链相互促进,有效助力蚕农可持续增收致富。”宜州区桑蚕循环经济发展中心主任吴婉芳介绍,宜州蚕农达38万人,桑园总面积达39.5万亩,蚕茧产量9.76万吨,养蚕收入50.83亿元;蚕桑基地规模、茧丝加工能力连续19年稳居全国县域首位。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2023全球减贫伙伴研讨会上,《全过程支持桑蚕产业价值链,助力蚕农可持续增收致富——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执行世界银行贷款广西贫困片区农村扶贫试点示范项目案例》荣获第四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并被收录进南南合作减贫知识分享网站——中外减贫案例库及在线分享平台。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纺织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纺织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yuln@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