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李正:激活江南丝绸的文化生产力

http://www.texnet.com.cn/ 2023-11-06 08:59:02 来源:苏州日报

  江南丝绸具有悠久的历史,自南宋以后,江南地区的纺织业逐步得到发展,明清时期,江南丝织业已誉满全国。其中,苏州是中国传统丝织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江南丝绸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正在文化创意、服装设计和丝绸文化发展等方面有着长期的实践与研究。本期“对话江南”让我们跟着李正的艺术视角,探一探江南丝织业的行来之路与当代的路径选择。

  江南丝绸应守正创新、固本发展

  苏州日报:苏州自古以来就是桑蚕丝绸重镇,至今丝绸产业也是苏州重要的产业之一,江南丝绸艺术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李正:南宋以来,江南地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植桑养蚕及相关产业发达,充足的原料使得丝织品的生产和交易逐渐集中于江南,丝绸贸易的繁荣又反过来促进了蚕桑业的发展。苏州府辖的震泽、盛泽,湖州府辖的双林、菱湖等地,均成为丝绸集散和纺织技术的中心,“吴丝衣天下”已为当时所公认。我去年撰写了一份《关于江苏丝绸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报告,报告中对于目前江苏丝绸艺术在资源开发、文旅融合、人才培养、行业规范等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可优化建议,但目前最大的挑战仍是时代发展的多元化带来的供需不对等问题,苏州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物质的极大丰富,仅仅是多元化的一种外部条件,真正呈现在年轻人生活中的多元是一种个人趣味的多元、价值观的多元以及人生道路选择的多元。多元化的人的境况,就会催生多元化的思想及需求。所以传统的丝绸被市场逐渐淡化,也包括别的品种,如缂丝、刺绣、服装、饰品等。对此,我认为需要得到政府的重视,以及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等,使江南丝绸艺术焕发出新活力。

  苏州日报: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品牌建设等是影响江南丝绸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吗?

  李正: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品牌建设等是影响江南丝绸艺术发展中的因素之一,但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丝绸艺术发展离不开“管理者—设计者—生产者”三个发展因素,主要分为两大模块,其一是形而上的部分,即决策模块,是管理者对苏州丝绸艺术发展规划,与经济发展趋势的顶层设计,主要以升级思想、更新思维为主,我最近申报了战略性思维模式培养的相关国家项目,主要就是为了培养具有战略性新兴思维的领军人才;其二是形而下的部分,即实施模块,主要就是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品牌建设等,这涉及设计者与生产者,有了最新的艺术发展思维,就能做好实施方针,二者缺一不可。

  首先有国家政策方针,其次才是技术研发。从苏州盛泽时尚产业基地今年举办的活动即可看出,“第十二届江苏(盛泽)纺织品博览会”,“中华杯时尚盛泽”数字艺术应用设计大赛以及“盛泽织造”品牌建设成果展和秀等相关活动,这些活动都很好地体现了苏州服饰艺术行业的发展成果。

  苏州日报:江南丝绸是否存在当代人与传统技艺之间的融合与创新问题?

  李正:江南丝绸传统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但随着现代科技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例如,传统丝织技艺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生产效率相对较低,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我认为,应当坚持守正创新、固本发展的理念。“守正”意味着要坚持传统与正统的丝绸文化和制作技艺。江南丝绸有其独特的制作技艺和艺术价值。这些传统技艺与文化的传承对于江南丝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丝绸文化和技艺的研究和保护,传承和弘扬江南丝绸文化的精髓。“创新”则意味着要结合现代科技和市场趋势进行创新和变革。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江南丝绸业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升级。这包括在产品设计、制造工艺、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创新。例如,可以利用现代科技开发新的丝绸产品,如智能丝绸、生态丝绸等;在制造工艺方面可以引入智能化生产线,提高生产效率;在市场营销方面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等推广江南丝绸品牌,拓宽销售渠道。

  苏州应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好枢纽作用

  苏州日报:你对于江南丝绸的发展前景持怎样的态度,有何期望?江南丝绸能否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展并保持活力?

  李正:我认为江南丝绸的发展前景一定很好,只是发展进程中的状态有高有低,这也符合规律,它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世界形势、国家形势、行业竞争、地方政府的计划、学术界的支持、文化传媒的作用等。而我们需要研究的是如何让丝绸业在发展中形成一种可持续的动能,可能来自信仰,可能来自文化,也可能来自产品。

  江南丝绸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可以成为其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通过保护和传承传统技艺与文化,可以保持江南丝绸的独特性和魅力。同时,丝绸业也可以借助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丝绸文化与时尚、艺术等元素相结合,开发出更多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丝绸产品。此外,通过创新开发新的丝绸产品,满足现代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可以提高江南丝绸的市场竞争力。

  苏州日报:当下,江南丝绸在文化交流与国际交往中有怎样的价值与作用?如何看待江南丝绸文化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李正:从历史上来看,“一带一路”的名字来自“丝绸之路”。丝绸最早出现在太湖流域,是在吴越这片区域,正是由于这片区域的丝绸向西向南传播才有丝绸之路。丝绸是“一带一路”上友好往来的缩影。江南丝绸在国际交流中一直扮演着典型的中华民族文化经典的角色,代表着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工艺辉煌。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交流中传递出中国人勤劳精巧的品性和中华民族的智慧。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丝绸是关键词之一,在经济的交往交流中,更需要塑造中国丝绸大国的形象,江南丝绸将在其中发挥重要的文化大使作用,通过丝绸链接中华民族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伙伴的情感,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文化交流与经济互动。现在的苏州更应该成为“一带一路”的桥头堡和枢纽。因此,要发挥好江南丝绸文化的世界引领作用,需要全面深刻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考如何将丰富的丝绸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促进江南丝绸业发展,并反哺丝绸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我认为可以从多方面考虑着手,在丝绸文化遗产、文化创意、品牌IP、“丝绸+”公共服务平台、“丝绸+旅游”特色小镇、文旅品牌、研学项目、人才培养、丝绸行业规范等层面都需要系统规划发力,助力丝绸文化产业链协同发展,才能更好地应对机遇和挑战。

  苏州日报:放眼苏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都走在了前列。对于苏州的江南文化和艺术产业发展,你有何建议和展望?

  李正:苏州作为江南地区的重要城市,具有丰富的江南文化和艺术资源,其江南文化和艺术产业的发展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苏州地处长三角地区,GDP位于全国前列,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最发达的前沿城市之一,艺术产业也应当扮演着匹配民生实力的层级,至少与苏州城市量级相当,打造足以辐射全国甚至世界的“苏州品牌”。

  一方面,苏州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江南文化的内涵,通过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建筑、传统手工艺等,展示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同时,可以推动江南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创造出更多具有时代感和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其次,苏州可以依托其丰富的艺术资源,加强艺术产业的发展。例如,可以推动传统艺术的创新和现代化,引入更多的现代艺术元素和形式,提高艺术产业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可以加强与国内外艺术界的交流和合作,扩大苏州艺术产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此外,可以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方式,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升级,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大国崛起不可或缺美育崛起

  苏州日报:我们知道,你在美育方面颇有心得,你对设计思维的理解是什么?又是如何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设计思维的?

  李正:大国崛起,美育的崛起不可或缺,任何一个国家,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美学教育必须加以重视,美育工作也必须跟上大的发展趋势。那么如何理解设计和设计思维呢?设计是计划、规划,是造物主有目的的一种造物预设之道,是人造物象的谋划、实施与过程。设计思维就是对设计的反思,是一种立场,是站在设计的立场进行的一种逻辑分析,是设计领域或范畴的哲学意识活动。设计有层次之分,设计思维有不同路径与不同境界之分。

  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要真切地告诉学生设计创新的价值与需求,比如,客观需求、主观需求等。其次要让学生体验、理解设计创新,思考设计为人类、为生活、为中国、为民族带来的是什么。比如华为的创新设计、中国园林设计、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等。

  要做到知行合一,知道了价值,体验了真好,便会开始行动,行动就成了一种自觉、自愿,兴趣到天才之路即通了。之后创新意识就会成为一种职业(专业)习惯,就跟优秀是一种习惯一样,那么兴趣、体验、参与、学习方法就会成为一种习惯。设计思维就是水到渠成的自然,只是要注重如何渐进到高境界思维。

  当代中国服装设计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时,学生们的设计代表了当代设计的整体走势,他们的设计水平可能会参差不齐,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就是当代大学生设计水平和设计理念、设计审美、设计技法的真实客观体现,是中国的90后、00后交接时代的服饰审美新观念,以及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在服装上的一种客观体现。

  苏州日报:数字化时代,你认为如何将大数据时代智能化特点应用到新时代服装设计学科人才培养中?

  李正:科技赋能的今天,观念不能落伍,要与时俱进。首先是接纳包容,服装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在今天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次革命与多元局面,这是客观现实。因此,要强化基础学科教育,在服装设计学科中,除了传统的绘画、色彩、裁剪等技能外,还应注重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据分析与应用、人工智能等课程的学习。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数字技术和数据分析的基本知识,为后续的智能化设计打下基础。

  其次,要在教师队伍中首先提升科技实用观念,新时代教师需要高站位、大视野和新思维,在多元的教学模式中培养学生。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注重基础学科教育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积极引入智能化设计工具等。

  苏州日报:如何有效集聚创意设计类人才,你认为高校和政府应该做出哪些努力?

  李正:对于高校来说,应该注重创意设计类学科的建设,培养具有宽广视野和跨学科背景的创意设计人才;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例如通过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加强与产业界的联系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经验;营造一个开放、包容、创新的文化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等。

  政府层面,我认为可以制定创意设计类人才引进、培养、激励等方面的政策,加强创意设计产业与高校之间的对接,搭建产业和高校合作的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创新创业支持等方面。

  此外,我们正努力加强与政府的协作,共同搭建引才平台与机制。2021年至今,我们已经连续三届举办“繁华姑苏杯”文创精英挑战赛,每届都能集聚全国高校、设计单位的作品1000余件,反响非常好。一方面是为了守护我们中国美学传统,以姑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创作之源,推动姑苏区古城更新和活化利用;另一方面是开拓,将苏州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提炼、开启苏式生活典范新纪元。大赛通过对江南文化的艺术演绎,挖掘、储备一批优秀专业技能人才,吸引集聚一批高技能文化创意人才来苏州生活、工作,为苏州建设非遗之城、创新之城、数字之城和文化之城注入新鲜血液。

  人物介绍

  李正,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全国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评审专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院校评估评估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评审专家,中国知网CNKI评审专家库专家,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常务理事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等,《服装学报》设计栏目主编、《服装设计师》编委、《丝绸》刊发论文评审专家,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库专家。

  记者手记

  四把特殊的折扇

  初见李正教授,是在他的“海明工作室”。室内空间不大,却被塞得满满当当。四面墙上贴满学生照片,照片上方是学生的“名字”,他说,这都是学生们在外参加学术论坛、比赛等活动的席卡,不同颜色代表着不同的活动,这些都是学生们成长的印迹。

  日积月累间,环顾四周,墙上已然没有多余的空隙。“这些都是学生的珍贵纪念和回忆,毕业的学生偶尔回来看看还能在这里找到曾经的自己,我这边四面墙已经贴满了,有些新照片不得已覆盖在老照片上。”李正说道,他希望他的学生们都能学有所成。他常说:“读书辛苦一些,以后工作便会轻松一些。”

  他的工作室中有四把特殊的折扇,随机打开一把,一面书写“厚德载物”,另一面便是学生的名字。李正解释道,“这些是暑假期间留在这边学习的学生的名字,这也是留作纪念的。或许多年后再打开,往日的记忆便会喷涌而来。我希望能够足够多地留下每个孩子读书期间的痕迹,这样今后都会有‘迹’可循。”

  工作室内,还有两个巨大的书架,摆满了服装设计类的书籍。“这一面是我的学生们写的专业书籍,这都是他们的成果。”说起这些,他的眼中闪过一些自豪,“我现在有二十几个学生,他们手上都有不同的课题,有的学生也在撰写专著,每个学生都非常优秀。”

  话音才落,一旁的学生开口道:“其实都是李老师指导我们在前进,他常激励我们一定要扎扎实实把研究搞好,纯粹地做学术研究,把学术研究和自己的成长、自己的生命历程结合起来,我也希望今后成为像他一样的老师。”

文章关键词:  苏州大学 李正 江南丝绸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纺织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纺织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yuln@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相关报道

© 纺织网 China TexTile 版权所有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