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桑绿蚕肥。在咸丰县活龙坪乡野茶村,连行成片的桑树郁郁葱葱,焕发出勃勃生机。而桑树园不远处的农户家的蚕房里,蚕宝宝长势良好,即将迎来第一批蚕茧收获季。
走进咸丰县翔龙农业专业合作社养蚕基地,只见一排排蚕架整齐地摆满蚕房,工人们正忙着给蚕宝宝喂食桑叶。一大把翠绿的桑叶撒下去,就听见一阵阵“嘶嘶嘶”的声音,不一会儿,吃饱了的蚕宝宝就满足地四处游动。
“我们养这个蚕每天喂两次叶子,早上7点起来消毒撒石灰,8点半喂第一餐,下午2点半喂第二餐。”养蚕基地负责人刘胜介绍,蚕桑养殖虽然是一项老技术,但作为该村的新产业,对养殖环境和喂养时间都有严格的要求。
活龙坪乡野茶村位于鄂西大山深处,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优势和独特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合发展种桑养蚕。
2019年,刘胜见村里有很多土地荒着,就想着如何将这些土地利用起来,变荒地为宝地。一次偶然的机会,听亲戚说种桑养蚕效益好,果断动员家人一起,投资18万元流转200多亩土地种下了桑树,并于2020年7月引入20张近52万只蚕苗进行试养,但第一批蚕苗因养殖经验不足和当时气候原因而全部试养失败。
失败之后,刘胜并没有气馁,他认真分析原因,多次到重庆等地考察学习系统、专业的养蚕技术。通过学习和不断总结经验,2021年4月,第1批15张共39万只蚕苗试养获得成功,共计收获了1350斤蚕茧,以均价23元每斤的价格售出,收入27000余元。在随后的几批蚕苗养殖过程中,一次比一次顺利,2021年一年试养下来,通过卖蚕茧收入了约14万元,经济效益逐渐凸显。
“与种植传统农作物相比,养蚕周期短、风险小、见效快、收益高。”刘胜说,他养蚕基地发展到了占地1100多平方米,今年计划养殖五批,每批养28张的蚕蛹,一张收入在1800元左右,预计年收入在25万元左右。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才算富。”刘胜积极通过回收桑叶、提供养殖服务等,带动村里其他村民种桑养蚕致富。
喂蚕采茧、桑叶采摘、桑苗管护……刘胜的合作社为村里30多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成为留守在家的妇女、老人等半劳动力长期或临时就近务工的最好选择。此外,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及周边已经有10户村民在去年年底种下了30亩桑苗。
野茶村3组村民罗秀珍今年50多岁了,长期在养蚕基地务工学技术,采摘桑叶、喂蚕、摘茧,她样样都行。
“我在这里上班既可以照顾家里,又可以挣钱,一天有100元的收入,平均一年能在基地里打工6个月,一年下来有1万多元的收入。”罗秀珍说,“种桑养蚕比种庄稼效益好多了,而且又轻松,明年我要再栽一片桑叶,增加收入。”
近年来,活龙坪乡野茶村以党建为引领,因地制宜,紧扣结构调整关键点,紧抓产业发展突破口,积极引导和鼓励村民种桑养蚕,开启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新丝路”。目前,该村现有桑园面积280亩,养蚕大户3户,种植桑树农户20户。今年全村计划共饲养蚕300余张,产茧27000斤左右,预计产值50余万元,带动全村50余人就业增收。
“接下来,我们将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坚持绿色引领,生态优先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鼓励更多群众发展种桑养蚕,以大户带动小户,促进集体经济和群众经济双增收。”野茶村党支部书记周朝宪说。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纺织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纺织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yuln@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