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每天都有人想订我们的可降解塑料袋,但限塑令加上年关,厂里已经满负荷生产,只能婉拒了。”万冠塑胶(苏州工业园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郝家骅告诉新京报记者。
新版“限塑令”2021年1月1日起落地,可降解塑料一时间成为资本市场和零售业态的宠儿,万冠塑胶的境况并非个例。下游商家忙着找供应商换袋,可降解塑料厂加班赶工,上游降解原料抢售一空,塑料上下游企业加紧布局,外行跨界投资意欲掘金,但也有人冷静处之、彷徨观望……种种动向构成了当前可降解塑料产业的现状。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可降解塑料行业水平不落后于国际,但因刚刚起步面临着原料产能不足、生产企业偏少等问题。在此情况下,具备塑料产业基础的原料企业、生产跨企业转型将更具优势,外行跨界入局需谨慎,以防产能过剩。
新版“限塑令”催热资本市场
“现在市场需求井喷,每天都会接到很多电话,找我们生产生物降解塑料袋。”万冠塑胶副总经理郝家骅对新京报记者说。
2020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明确到2020年底,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此外,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不可降解一次性餐具等的使用也受到限制。
伴随“限塑”范围的明确,可降解塑料相关企业在二级市场获得广泛关注。东方财富数据显示,自2020年1月20日出现“降解塑料”板块以来,相关指数至2021年1月14日已上涨约24.36%。而自2021年1月1日新版“限塑令”实施以来,金发科技、金丹科技、中粮科技等概念股股价上涨幅度超过10%。其中,可降解塑料龙头金发科技2021年1月14日收盘价达22.28元/股,创近10年来最高纪录。
股价飘红的背后,是各企业在可降解塑料领域的密集布局。2020年上半年,金发科技宣称已建立全生物降解塑料从开发到工业化生产的完整流程,正加紧建设新产能和开发新的生物降解塑料以应用于更多领域,预计在建6万吨PBAT(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生产线新建产能将于2021年投产。
专注塑料包装的王子新材在2019年年报中表示,将加大对全生物降解产品项目的研发投入。在2020年半年报中,王子新材又称,已在海南设立子公司,开拓降解塑料袋、餐盒等生物可降解环保制品业务,并有意立足海南开拓国内外市场。
金丹科技、长鸿高科这两家刚刚于2020年登陆A股市场的公司,也先后展开可降解塑料布局。2020年12月29日,中国石化集团资本有限公司入股专业生产聚乳酸(PLA)的海正生物,布局高端聚乳酸可降解材料,后者被传拟IPO上市。
传统生产企业纷纷转型
上市公司恒力石化曾公开表示,“限塑令”管控最严的购物袋、农膜和外卖包装袋,国内一年消费超过900万吨,市场潜力巨大,可降解塑料将逐步进入消费爆发期。
有业内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可降解塑料产业出现过两波热潮。一次是2008年“限塑令”前后,一波在此次新版“限塑令”出台前后。
便利蜂目前的可降解塑料袋供应商桐城市新奥实业有限公司(简称“新奥实业”)就是最早转型的企业之一。其相关负责人告诉新京报记者,公司2008年布局时,可降解塑料在业务中的占比不足10%,产品主要用于出口,内销仍以PE(聚乙烯)材料为主。2020年新版“限塑令”出台后,可降解塑料的订单量才出现明显上升,未来计划将可降解塑料业务比例提到100%。
万冠塑胶从事塑料行业已有20年,所售产品曾以不可降解的PE材料为主。2008年第一波热潮出现时,万冠塑胶处于观望状态。郝家骅解释称,“当时限塑令没有现在严,也没明确指出不能用PE,可降解塑料处于生产成本高但内销需求并不大的阶段,所以我们公司没有转型。”
2020年各地“限塑”文件陆续出台后,万冠塑胶自同年6月开始投产生物降解塑料,并决定在2021年6月前完成全部设备改进,现已成为全家便利店等零售企业的供货商。
“现在身边很多塑料企业都在准备做可降解塑料了。我认识的两三家同行和我们转型时间差不多,有的比较晚,到去年10月才转型,但也赶上了今年的供应。”在郝家骅看来,塑料企业纷纷开展可降解塑料业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新版“限塑令”要求严格,二是餐饮、商超客户的需求明显增加。
与一些企业相比,万冠塑胶的转型过程较为顺利。郝家骅称,目前很多转向生物降解塑料的企业需要整体更换国产设备,导致上游设备供应偏紧。万冠塑胶当初用的进口设备型号,只需稍做改进,就可以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生产生物可降解塑料。原料方面,万冠塑胶已与金发科技合作,货源稳定。
可降解塑料原料短缺
像万冠塑胶这样拥有稳定原料来源的“幸运儿”并不多。眼下,新奥实业的可降解塑料产能可达到50吨/天,但由于没有充足的原材料供应,实际产能只能达到15吨-20吨/天。
新奥实业方面称,由于“一料难求”,目前原料价格较去年12月底上涨20%-30%。河北可降解塑料生产商张华(化名)也称,原料价格较去年年底上涨三成,但可降解塑料袋成品价格并没有调整。
“PBAT的成本原先是2万元/吨,现在是2.4万元/吨。金发、金晖等企业的原料一出厂,马上就被抢光了。”郝家骅称,当前情况下,规模企业开展可降解塑料业务比小厂商更容易,而本身有原料业务的企业具有绝对优势,万冠塑胶也考虑在年底尝试开展原料业务。
“可降解塑料目前原料短缺。”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占杰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可降解塑料行业水平并不落后于国际,但起步时间不长,原料产能不足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虽然有的企业在加紧能力提升,但短期内还不能很快满足需求。
据新奥实业判断,国内原料产能布局的完善还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因此不排除进口可能。郝家骅则认为,进口原料成本有可能会更贵。同时,进口原料涉及的各种周转运输至少需要半个月到一个月,将拉长生产周期,“对现在的情况而言有些来不及”。
郝家骅认为,目前生物降解塑料成本是普通塑料的3倍,终端塑料袋的售价也已上涨3倍,“虽然消费者最开始会有些抵触,但随着政策对行业的支持以及大众的理解,消费者还是会接受生物降解塑料袋,整体产量也会跟上来。”
据欧洲生物塑料协会数据,截至2019年9月,PBAT成为继淀粉基塑料和PLA之后的第三大生物降解原料。据业内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至少有36.7万吨/年的PBAT在建产能,建设企业包含鹤壁莱闰新材料、彤程新材、瑞丰高材、北京化工、康辉石化等。与此同时,还有170万吨/年的PBAT产能处于拟建状态。
生物降解塑料供不应求
公开信息显示,目前业内较为公认的更贴近“限塑令”要求的是全生物降解技术。由于生物降解材料处于产业发展前期阶段,现有产业规模小且分散。据天眼查专业版数据,刨除个体工商户,目前我国共有274.76万家企业经营范围包含“塑料”,但只有3200家明确包含“可降解塑料、降解塑料、可降解材料”。
王占杰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我国塑料行业一年大概有1.3亿吨生产量,但目前生物降解塑料充其量只有100余万吨。除原料供应外,中国可降解塑料行业目前面临的另一问题是应用受到制约,成本高于非降解材料,某些性能指标低于非降解材料,政策支持不足,市场上鱼目混珠,加上使用习惯、宣传不够等问题,导致市场实际使用量未达到期望量。
新奥实业告诉新京报记者,早在2020年10月,就有很多客户找过来预订降解塑料袋,现在企业每天都在加班加点生产。
万冠塑胶已完成改进的20台设备也在超负荷运转。“很多新客户一直想找我们合作,打电话说‘有袋子就给我‘,但我们现有客户的订单量已经很大了,所以只能婉拒。”郝家骅说,很多下游客户急需生物降解塑料袋,但苦于找不到正规的渠道跟厂商。
联创股份曾于2020年10月指出,由于生物降解塑料技术门槛较高,目前国内既有产能既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产品质量也参差不齐。
郝家骅称,除生物可降解塑料,还有一种添加颗粒的降解塑料,后者分解后可能有PE等成分残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物全降解。“现在市场很乱,企业没有原料生产,客户不懂塑料种类。长期来看,行业整体还是要向全生物降解转变。”
上下游企业跨界入局
在传统塑料生产企业转型的同时,一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也跨界入局,计划在可降解塑料市场分得一杯羹。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仅2020年,经营范围含“可降解塑料、降解塑料、可降解材料”的新增企业数量同比增长28.55%,为近4年增速最快的一年。
2020年6月,齐翔腾达在答投资者问时表示,公司多年前曾提出配套全生物降解塑料PB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项目,但鉴于当时可降解塑料市场发展和技术条件,暂缓了投资。现在,可降解塑料市场规模发展迅速、国家产业政策引导、技术不断成熟,公司现有20万吨/年顺酐产能可为可降解塑料提供充足原料。3个月后,齐翔腾达宣布将考虑择机配套建设可降解塑料项目,初步规划建设5万吨/年聚乳酸项目、6万吨/年PBAT项目。
主营PVC助剂业务的瑞丰高材在2020年3月16日宣布,将在经营范围中添加“生物材料、降解塑料的树脂及制品的生产、研发和经营”;同年6月30日决定,拟募集资金不超过3.4亿元,全部用于年产6万吨PBAT生物降解塑料项目。
主营制冷剂与数字营销服务的联创股份在2020年10月宣布,结合未来市场需求情况,拟将原计划的可降解塑料项目产能建设由2万吨/年调整为5万吨/年,同时建设1万吨/年生物可降解聚碳酸酯多元醇项目,项目投资金额不超过3.5亿元。
此外,主要从事葡萄酒生产销售的莫高股份,在2018年9月出资1.5亿元设立甘肃莫高聚和环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莫高聚和”),发展生物降解材料。值得注意的是,莫高股份在2020年三季报中指出,原有的降解改性材料受国外疫情蔓延、上游原材料采购受限、下游行业国外订单需求减少等影响,还不能快速增长。
对于外部资本进入可降解塑料市场,王占杰认为,如果企业原本就具备塑料或原料生产基础,那么开发可降解塑料有一定的生产和市场基础。如果是与塑料行业毫不相关的企业,为了取得政策支持就盲目跨行业进来,建议谨慎。可降解塑料行业的发展是一个渐进有序的过程,当前有政策引导,但最终还是要靠市场行为说话。“目前来看,确实看到有资本关注到了这一领域,但行业内整体还是比较冷静的。”
新入局者需冷静判断
王占杰表示,目前相关包装、农膜、家居等子行业都在关注可降解塑料发展,有企业在观望,也有企业已经动起来了。“对于降解塑料原料的生产,希望大家务实推进,鼓励具备一定基础和水平的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提高产能,但不建议一哄而上,以免出现产能过剩。至于降解塑料产品,由于不需要新增装备,在原料满足供给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满足供应。”
在郝家骅看来,目前国内塑料企业转型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其业务是出口还是内销。如果是出口,还可以继续生产PE袋;如果是内销,肯定要符合国家政策。新入局者一方面要考虑原料供应是否充足,另一方面也要冷静思考市场是否真如预期一般大,做出来的产品能否被市场接受。“比如外卖行业偏向价格低一些的可降解塑料袋,商超会关注袋子结不结实、承不承重等问题。”
郝家骅判断,国内可降解塑料的供应偏紧的情况将在2021年9月以后慢慢缓解,冷静后也可能会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对于抵御产能过剩风险,万冠塑胶将维持稳定的客户群体,临近产能界限时不会再去引进新客户,以保证随时满足现有客户需要。
由于眼下可降解塑料需求紧俏,万冠塑胶的利润较此前有所提升。“塑料行业没有暴利,伴随2021年下半年的供需平衡,客户选择多了,企业利润可能会发生变化。”郝家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