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产业2024年关注的方向在哪里

http://www.texnet.com.cn/ 2024-01-23 08:58:32 来源:锦桥纺织网

  2023年是中国棉花市场喜忧参半的一年,上半年在棉花需求回暖及新年度减产预期的背景下,郑棉出现了一波久违的温和上涨行情,内外棉价得到较大修正,但是随着时间进入收花期,减产预期落空,新棉收购也并未发生明显的“抢收”现象,伴随着消费后劲乏力,下游成品库存压力增加,棉价自高位回落。展望2024年,重点关注的方向在哪里呢?

  聚焦新棉种植与天气

  4-5月是新疆棉种植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关注新疆棉农的种植意愿。2023/2024年度新棉的生长情况深受气温与降水影响,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调查,全国总产量565.7万吨,同比减少15.8%,其中新疆产量524.9万吨,同比减少15.7%,虽然总产同比降幅较大,但与往年平均水平基本持平。据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1月15日,新疆地区皮棉累计加工总量528.28万吨,减产预期不断修复。2024/2025年度,需要注意的是,优化粮棉种植结构,提升粮食产能仍将是新疆的工作方针,且棉花目标价格政策继续对疆棉以固定产量510万吨进行补贴,疆棉种植面积或存小幅缩减的空间,关注种植初期农户的植棉意愿与政策实施力度。

  从新棉收购情况来看,2023/2024年度,在棉农心理预期价位提高而轧花厂风险偏好降低的同时,银行也加强风险管控,棉农与轧花厂之间的博弈陷入僵持,随着郑棉迅速下跌,轧花厂观望情绪进一步增强,新花整体收购期拉长,“抢收”预期落空,北疆机采籽棉收购均价多集中在7.3-7.5元公斤,南疆略低0.1-0.2元/公斤。同时,去年棉花期现持续倒挂,轧花厂顺价套保较为困难,而新花价格在收购后又有所回落,部分轧花厂仍面临亏损困境,未来在2024/2025年度的收购中大概率还将维持谨慎态度。

  高库存限制棉价上方空间

  2023/2024年度,由于内外棉价差倒挂,不少企业在内销单中用疆棉替代进口棉,且因贸易商囤货待涨,大量皮棉被制成棉纱,导致在疆棉增产的背景下,国内皮棉库存却远低于市场预期,且2023年上半年旺季结束后,库存月度降幅反而加快,自5月开始工商业库存总量便处于近4年来最低水平。2023年四季度,随着中储棉连续抛储,滑准税进口配额增发,以及新棉上市,国内供给得到大量补充,截至2023年12月,我国棉花工商业库存共641.66万吨,同比增加124.14万吨,已至近5年来最高水平。同时,随着新年度外棉陆续上市且性价比恢复,美棉、巴西棉、澳棉大量到货,仓库入库量较大,而市场出货清淡,部分保税区仓库库容告急,港口库存迅速上升,截至1月11日,进口棉花主要港口总库存为50.25万吨,同样处于历史高位,国内棉花供给充裕。

  进口需求增加伴随结构变化

  2023年1-11月,我国共进口棉花约170万吨,同比减少7万吨,但下半年随着外棉性价比回升且滑准税进口配额下放,我国对进口棉的需求不断增加,自8月开始,月度进口量开始居于近5年最高水平。从进口棉来源来看,美棉进口量约72.24万吨,占比42.81%,虽仍占据第一,但同比显著下降18.91个百分点,而巴西棉占比25.58%,同比略下降0.77个百分点,而澳棉占比14.19%,同比大幅增加13.39个百分点,一方面由于新年度美棉受旱情影响继续减产且质量指标欠佳,而巴西产量首次高于美国,澳大利亚产量也尚可,美棉和巴西棉、澳棉的比价偏高,另一方面随着中澳关系逐渐缓和,澳棉进口比例明显提升。此外,近两年印度棉产量欠佳,而其纺织业产能不断扩张,导致其国内棉花使用量提升,在我国进口棉中的占比降幅显著,2023年1-11月累计进口量仅约3.0万吨,占比降至1.76%。

  同期,我国共进口棉纱138万吨,同比增加36.63%,主要源于2022年内外棉价差倒挂,外纱不再具备价格优势,棉纱进口量大幅缩减,而去年内外价差重新转正,进口纱数量恢复。从结构上来看,普梳纱占比78.51%,其中以9-25支为主,精梳纱占比21.36%。近年来,东南亚纺纱产能不断提升,且其在劳动力、能源、厂房设备等方面的成本仍低于国内,在疆棉禁令的影响下,进口纱对国产纱的替代或持续,尤其是常规的中低端纱线品种,而在未来,随着东南亚部分地区纱厂产品逐渐转型,我国进口棉纱的品种结构也将随之改变。

  轮储仍是国内调控常态

  随着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国内棉花产销一直存在缺口,国家通过政府储备调节棉花市场,棉储机制作为稳定棉价的工具,具有强有力的作用,且政策制定愈发灵活。2023年在棉花低库存的背景下,中储棉于7月31日至11月15日进行了政策性抛储,日挂牌量视市场变化而定,中央储备棉共挂牌销售约123.21万吨,累计成交约88.47万吨,成交率71.81%,其中新疆棉成交约26.26万吨,进口棉成交约59.68万吨,抛储前期由于内地现货偏少且储备棉更具性价比,成交情况较为火爆,但自国庆后,随着棉价的下跌及下游需求的不足,纺企参与度显著下降,成交率维持低位,但整体来看,本次抛储的实施使棉花库存在新花上市前得到保障并抑制了棉价的涨势,降低了纺企的原料成本。2024年,收抛储政策作为棉价调控的有力抓手,其开展的可能性还需视市场价格波动情况而定,轮储将成为我国棉花市场的常态。

  内需修复但持续性有待验证

  2023年1-11月,我国国内服装零售总额为9379.3亿元,同比增加12.86%,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总额为12871.3亿元,同比增加9.83%,整体内需有所恢复,但主要源于上半年疫情管控优化后旅游业报复性恢复所带动的家纺行业的复苏,1-6月纺服总零售额同比增加13.81%,但下半年消费增速明显放缓,“金九银十”旺季需求不及预期,7-11月纺服总零售额同比增幅降至7.94%。

  从下游情况来看,2023年与往年最大的不同在于棉纱端“堰塞湖”的形成。2023年二季度受看涨情绪推动,贸易商主动建库,大量囤购棉纱,尤其以常规品种为主,但三季度下游走货持续缓慢,纱线被动累库,广东仓库爆满,四季度棉纱价格维持弱势运行,贸易商进入主动去库阶段,部分成本偏低的商户选择降价抛售,但成交未见明显放量,而在公仓库存缓慢消化的同时,纺企纺纱利润自6月棉价上涨后持续处于亏损状态,但纱布厂为维系工人继续扛亏生产,导致工厂纱布库存也开始不断走高。纺企作为重资产企业,下游流通性的不足将导致其缺乏足够的现金流购买原料,从而只能降低整体负荷,减少支出。

  自元旦节前后开始,随着春节逐渐临近,终端备货意愿增强,工厂订单有所恢复,其中织厂好转较为明显,成品不断去库而原料采购积极性显著提高,部分订单已延续至年后,春节假期相较之前计划或有所推迟,但近期工厂新增订单开始趋弱,原料补库放缓,纺企仍以成品去库为主,预计一季度需求恢复有限,成品仍有待消化。

  外销新市场开拓但增量存疑

  2023年1-12月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累计2982.80亿美元,同比下降7.82%,其中上半年纺服累计出口额同比下降7.29%,但7-12月出口总额降幅扩大到8.31%,且服装降幅大于纺织品,主要源于对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的服装出口额由上半年的大幅增加转为显著放缓甚至下降。

  欧美自身需求维持疲态,我国对其纺服出口额降幅显著,2023年1-11月,我国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的服装出口总额分别下降12.8%、21.1%和13.3%。因此,我国纺服企业不断优整下游市场,进一步开拓多元化市场,1-11月我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纺织服装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1%,对中亚五国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9.2%,对俄罗斯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4.5%,对非洲出口总额增长15.7%。然而,虽然新兴市场的出口情况好于欧美等传统发达国家,但2023年下半年中亚和俄罗斯市场对出口的拉动作用在明显减弱,且这些地区的产品需求与欧美日存在一定差异且体量有限,尚不足以弥补主要消费国订单的下滑。

  2024年,全球棉纺产业整个供应链库存在长时间的消化后将同比下降,或促进下游补库意愿的回升,但目前宏观环境尚未明朗,地缘政治问题不断,全球棉纺市场的全面复苏仍需以时间换空间。

  替代品竞争持续

  棉花需求的驱动因素包括全球经济增长、替代材料价格、地区经济增长和消费者行为。目前,短纤的替代作用不断加强,往年棉花与涤纶短纤的价格比率维持在1.5-2.0之间,但自2020年年中开始,价格比率显著抬升,短纤性价比提高,且近年棉价波动相对剧烈,纺企对成本的把控较为困难,下游改纺现象增加。同时,随着消费群体对功能化个性化产品需求的提升,短纤产品的消费增加,目前全球棉花市场份额约为23%,整体需求相对稳定,但人造纤维已升至76%。预计2024年纺企转产化纤和混纺等差异化品种的步伐还将持续。

  展望2024年,需求端仍是市场关注的核心之一,春节前下游处于主动去库环节,棉价一季度存在一定的反弹空间,但常规纱线库存仍高于往年水平,且考虑到销售周期问题,春节订单旺季过后,新棉套保压力会有所增大,棉价进一步上行难度增加。二季度关注新年度棉农种植意愿及产区天气变化,在粮食扩种的方针下,植棉面积可能继续小幅下调,但天气对产量的影响可能更值得关注。在需求端,全球经济延续衰退还是重启修复有待验证,这决定了国内外下游成品库存的下降结构和持续性,纺服需求如若得到进一步的修复,棉价有望重新抬升。

文章关键词:  棉花 棉价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纺织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纺织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yuln@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相关报道

© 纺织网 China TexTile 版权所有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