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棉花丰产提质的升级密码—— 从“矮密早”迈向“宽早优”

http://www.texnet.com.cn/ 2023-11-23 08:26:23 来源:兵团日报

  “当下,我们连队棉花采收基本结束。虽然今年在棉花出苗期遇到了低温霜冻等恶劣天气,但我们连队种植的6473.43亩棉花,籽棉总产达2849.82吨,平均亩产达440公斤,增产丰收已成定局。”11月21日,七师一二八团五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史孟说。

  谈到棉花增产丰收的经验,史孟说除了连队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推广应用新品种、大力加强田间管理之外,还有一个关键词——“宽早优”。

  今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联合新疆、兵团科研力量,历经10多年潜心攻关,共同研究推广的“宽早优”植棉新技术,为兵团棉花丰产提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良种配良法,是农业增产增效的重要举措。“宽早优”植棉技术结合优质棉花品种,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拓宽了棉花丰产提质路径。什么是“宽早优”植棉技术?它具备哪些优势?能否大面积推广应用?带着这些问题,本报全媒体记者对相关专家、企业负责人和种植户进行了采访。

  “四大优势”和“四大改变”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区,棉花种植面积占全国的80%以上。兵团则是我国重要的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棉花种植面积占全国的28.4%、新疆的34.1%。新疆和兵团棉花产业提质增效,对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沿线原棉生产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确保我国棉花产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疆和兵团,棉花种植多采用以矮化植株高度、增加种植密度、促进早熟为特征的“矮密早”植棉技术。

  “矮密早”植棉技术适宜新疆和兵团水资源紧张、蒸发量大的特点,在人工采棉时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近年来棉花新品种增产潜力的发挥、棉花规模化生产及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机采棉迅速发展,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等技术的广泛应用,这一技术在新疆和兵团已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传统的‘矮密早’植棉技术采用一膜六行高密度植棉模式,虽产量不低,但过密的株距和行距不利于脱叶,机采时容易采到更多落叶,籽棉含杂率高,难以满足纺织企业对高品质棉花的需求,直接体现在其棉花价格相对较低。”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宋美珍介绍。

  如何改善机采原棉品质,进一步挖掘新疆和兵团棉花产业发展潜力,确保国家战略物资安全、纺织产业安全?在继承、创新和发展“矮密早”植棉技术的基础上,如今,更适应棉花机械化采收和高品质棉花需求的“宽早优”植棉技术应运而生。

  什么是“宽早优”?与“矮密早”有哪些不同?“‘宽’是行距拓宽,‘早’是棉花早发早熟,‘优’是原棉品质优良。‘矮密早’植棉技术播种密度大、植株矮,但应用这种技术的棉田通风透光性不好,结出的棉桃较小、品质较低。”宋美珍介绍说,“十年育一种,好品种没有好的种植技术也无法发挥最大效能。‘宽早优’植棉技术将‘矮密早’采用的一膜六行播种改为一膜三行,密度降下来后,棉田透光性好了,棉苗受光更充分,虽然棉桃少一些,但个头大、品质好,综合算下来棉花不仅不会减产,还实现了更优质、更高产。”

  宋美珍介绍,“宽早优”植棉技术通过“扩行、壮株、减密、拓高”形成的配套技术体系,充分挖掘棉花新品种优势、现代化装备(膜下肥水滴灌、精量播种、精准覆膜等)和温光资源匹配的潜力,具有增温增光、减药减肥减人工、增产增效和绿色提质“四大优势”。同时,还带来了“四大改变”,即:风险棉区可变为稳产棉区,一般棉花品质可变为优质,中产棉田可变为高产棉田,订单生产由不可能变为可能。

  成铃率、铃重和单产提高10%以上

  11月19日,五师八十三团十二连职工胥斌前往临近的棉花加工厂交售新棉。他今年采用“宽早优”植棉技术种植棉花300亩,单产籽棉470公斤,亩均纯利润达1000多元。

  “这几年,在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专家和团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我掌握了‘宽早优’植棉技术,籽棉单产从之前的370公斤提高到460公斤以上。种植成本、劳动力成本还降低了。”胥斌高兴地说,目前,八十三团超过60%的棉田已采用“宽早优”植棉技术。

  宋美珍表示,“宽早优”植棉技术通过扩行距、降密度、增株高,实现冠层结构分布合理、结铃分布均匀,结铃空间拓展30%以上,成铃率和铃重提高10%以上,单产提高10%以上。同时,采用“宽早优”植棉技术,棉田病虫害明显减轻,节省农药支出10%至15%,人工成本降低30%以上,植棉总成本降低8%以上,残膜回收率也可提高10%。

  棉花要想卖出好价钱,质量是关键。目前,国内纺织企业更关注棉花纤维长度、强度、马克隆值、含杂率、短纤维率、异性纤维含量等指标。

  采用“宽早优”植棉技术,由于行距拓宽,通风透光性好,加上地膜的增温效应,棉花生育期相对提前,吐絮期更加集中,叶片脱落得也更为干净,可确保机采棉含杂率降低到5%以下,原棉品质提高一个档级。“对我们来说,含杂率低、纤维长度和强度等指标一致性好的才是好棉花。这两年,采用‘宽早优’植棉技术种出的籽棉每公斤收购价要高出0.2至0.3元,加工出的皮棉因品质好,深受纺织企业青睐。”新疆丰汇棉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吕殿虎说。

  宋美珍表示:“这两年,‘宽早优’植棉技术结合早熟优质棉新品种,连续在新疆大面积推广种植。其所产棉花,各项指标均超过澳洲棉品质标准,可替代部分长绒棉。”

  因地制宜大面积推广前景广阔

  近年来,国家、自治区以及兵团加强科研端合作,以“提质量、降成本、增效益”为核心,加快构建完善棉花绿色生产提质增效体系,助力新疆和兵团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联合自治区和兵团科研单位,向种植户传授先进的植棉技术,全面开展“宽早优”技术示范推广和培训工作。

  科技人员创新“田间课堂”培训模式,在北疆棉区的五师双河市、六师五家渠市、七师胡杨河市、八师石河子市和昌吉回族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及南疆棉区的一师阿拉尔市、二师铁门关市、三师图木舒克市和阿克苏地区科润农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等地,发展“‘宽早优’+优质棉品种”科技示范户2000多户,在棉花全生育期进行跟踪技术指导,示范户种植的棉花较周边种植户亩均提高30至50公斤,超过80%的示范户籽棉单产达到500公斤以上,10%的示范户籽棉单产达到600公斤以上,为“宽早优”植棉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1年和2022年连续两年,“宽早优”植棉技术被列为农业农村部农业主推技术。为加快这一新技术的推广,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建立了“种子企业+科技示范户+轧花厂”的推广应用体系,截至目前,已在南北疆棉区累计推广4117万亩,新增植棉效益224.4亿元。

  宋美珍介绍,目前,“宽早优”植棉技术在北疆地区已实现大范围推广,在南疆地区正开展小范围试点。

  在南疆地区,虽然这项技术的推广面积较小,但发展势头良好。“自2022年起,我们农科所联合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在一师阿拉尔市多个团场以及阿克苏地区建立9个‘宽早优’示范推广点,在5380亩棉田里进行示范种植,由农技人员提供全程指导。如今,种植户对‘宽早优’植棉技术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今年在一师阿拉尔市和阿克苏地区新增推广面积7900多亩。”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棉花研究室副主任赵晓雁说,下一步,研究所将筛选适宜“宽早优”植棉技术要求的棉花新品种,同时综合考虑当地土壤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大面积推广“宽早优”植棉技术,促进棉花生产实现高产高效。

  宋美珍表示,自己和团队将持续开展技术攻关,不断突破并改造提升机采棉种植管理中相对薄弱的关键技术环节,使“宽早优”植棉技术越来越完善,在棉花提质、增产、节水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推动棉花种植管理由“矮密早”全面迈向“宽早优”。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纺织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纺织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yuln@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相关报道

© 纺织网 China TexTile 版权所有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