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棉花产量连续28年位居全国第一,棉花产业也是新疆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为我国纺织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着重要保障。如何将一朵棉花“链”起产业集群,打造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位于天山南麓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棉花种植面积达320万亩。在巴州首府所在地库尔勒,记者来到目前国内单体产能最大的“半交叉水刺无纺布”工厂,这里从一包棉源纤维到一块无纺布的生产只需10来分钟。
水刺无纺布位于棉花纺织产业链末端,直接面向消费者。目前,在国家级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样的深加工企业占比达到20%。
打通炼、化、纺全产业链,库尔勒打出“组合拳”,出台多方面优惠政策,吸引沿海地成熟企业。三年前,江苏南通的水刺无纺布企业正是应邀前来,在新疆建设一个新的公司。
记者在当地2023年的招商项目册中发现,国家级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2023年发布了28项招商项目。其中,围绕棉纺产业“延链”布局的项目就有9个.有的是结合石化产品打造涤纶、氨纶加工项目,有的则是打造服装加工项目,实现从“一朵棉”到“一件衣”的产业链闭环。
2023年来,自浙江宁波的一家聚酯纤维混纺材料生产企业带来了最新的设备,将棉纱与聚酯纤维深度“握手”,制造新型功能面料,可以将新疆棉纺产业链进一步延长。这家企业也创下当地纺织企业落地投产的“最快速度”。
投产两个多月以来,宁波这家企业的200台设备已经实现满负荷运转。代表着国内技术领先的设备将新疆棉花与新疆化纤“深度融合”,超过1500吨的混纺功能布料已销往各地。
一“增”一“减”棉纺业向“绿”发展
目前,落户新疆巴州国家级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纺织企业已达43家,纺织服装产业总产值已突破100亿元,这里也成为全疆首个纺织产业集群产值百亿级的地区。在调研中记者发现,原本高耗能,存在生产污染的棉纺产业,通过精进生产管理,朝着“绿色”目标大步前进。
纺织产业中,印染环节位于产业链中部,棉纱、混纺材料等需要经过印染才能向下游进一步加工。而印染伴随着污染,污水处理检验着产业配套能力。来自山西的印染企业,4年前通过招商引资来到库尔勒,成为服务开发区40多家棉纺产业“延链”的重要一环。而面对戈壁盐碱地的生态资源,这家内地企业也曾面临发展的矛盾。
面对产能的“高需求”和环保的“高要求”,企业选择在“增”“减”之间寻找新路子。增加污水预处理设备和中水循环管网搭建,减少的是污水排放和染色材料的使用。3年多前,企业投入1000万元进行污水预处理设备的搭建。2023年,当地政府匹配对应的资金,支持企业技术研发,扩大污水处理能力。
企业和高校合作,污水经过预处理形成可以继续使用的中水。同时,科研新技术让化学原料循环使用。政府和企业联合打出的环保“组合拳”,减低了环境污染,还给上游棉纺企业节约了印染的支出。
在“增”“减”之间高质量发展的,还有库尔勒这家纺织服装产业龙头企业——利泰丝路。工厂总产能达200万锭,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纺纱产业聚集区之一。记者见到,纺纱设备上安装了数以万计的智能传感器,后台由数字管理系统实时调度,能耗监控精确到每一分钟。在这里,“增”了管理,“减”了能耗。
从“自动种”到“自动收”科技赋能棉花产业
把产业链建强,有赖于每一个环节的提档升级。棉花的种植和采收曾是劳动密集型的农业生产代表。近年来,通过高标准农田推广、“5G+北斗导航”等技术赋能,新疆棉花从种植到收获可实现全程无人化自动化作业。多年的技术积累也让新疆成为国产智能采棉装备、智能农田管理的“创新基地”,走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眼下,天山南北,棉花采摘热火朝天。在新疆库车万亩棉田中,从一株棉花到一卷皮棉,一台采摘机全部搞定。
在新疆乌苏,这家国产智能采摘打包机的工厂,记者见到数十台机器整装待发,即将走出国门。
具有185项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五成的这家国产棉花采收装备企业,十多年前还只是一家从内地引进新疆乌苏的小型园林农机企业。当时,新疆棉花采收面临人工采收成本高企、外国棉花采收设备价格高昂的多重困局。为破解这一问题,当地政府和企业携手展开了科研攻关。
企业投入8000万元,政府对接高校科研团队,并通过税收优惠,鼓励企业持续进行“从零到一”的研发。2017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采棉机开始批量生产。其中,4行、6行自走式箱式采棉机填补了国内空白。
据统计,目前,全疆棉花综合机械化采收率超过80%。而从机械采收,到机械种植、AI管理,新疆棉花通过智能化升级,朝着集约化、精细化发展迈进。
在新疆尉犁县,两个“90后”青年实现了对3000亩棉田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在这里,智能系统精细管理每一亩土地用水、用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