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9点,太阳还不算炙热,滕官洋已经出了一脑门子汗。
一个半小时前,56岁的他就赶到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开始巡查产品生产情况,听取汇报,把自己在生产现场发现的问题,工工整整地记录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这褐色的笔迹本,见证了他从一名“菜鸟工人”到“大国工匠”的进阶之路。
“他就像一头老黄牛。”徒弟沈欣这样评价他,“任劳任怨,事事亲力亲为,他一直都是这样做的。”38年时间,滕官洋从一名普通化纤厂工人成长为仪征化纤唯一的特级技师、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中国纺织大工匠”。
滕官洋在盐城市射阳县的盐场长大,父母都是盐场工人,从小他看着父母顶着日头去晒盐,顶着风雨去收盐。
但他并不打算接替父母的工作,当个盐场工人,他一直渴望坐上火车,去往远方。1985年夏天,他高中毕业,正好赶上仪征化纤招工。“在这里工作肯定很有面子。”滕官洋当时心想。
那时,男孩子最“潮”的打扮莫过于脚上一双白球鞋,下装穿蓝布裤,上装是“的确良”衬衫。但当时一“良”难求,滕官洋记得上高中时,看到别人穿“的确良”军装,他羡慕不已,“又舒服又挺拔”是他对这种布料最直观的感受。
抱着对“的确良”最初的热爱,他从盐城出发,抵达200公里外的仪征,成为化纤行业的一名工人。下车间那天,他第一次见到了“大仪征”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那时,仪征化纤虽未完全投产,但已有4条生产线投入运营。
被镇江、扬州、南京几座城市所包围的仪征,满足了滕官洋对“大城市”的很多幻想。他第一次在这里见到了火车、商场、图书馆,还有穿着时髦的年轻人,他感觉自己“来对了”。
实际上,对于当时的滕官洋而言,他还有许多选择:应征入伍、考大学、当盐场工人……“化纤这个行业还是有吸引力的,所以我选择留了下来。”滕官洋说,自己那时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参加工作,工资比工作了几十年的父母还要高。他对仪征化纤最初的理解是,“这可是响当当的企业”。
真正进入生产车间,参与一线工作,仪征化纤给他带来另一种“震撼”。每次在机器轰鸣声中工作都会感到一阵“恍惚”,他常常感叹,“原来大企业是这样的。”刚到仪征工作的日子,他总是热血沸腾。
当时,仪征化纤正在为解决老百姓穿衣问题而努力。滕官洋觉得,加入仪征化纤后,也想着能为“衣被天下”做些什么,“要千方百计把事情做好,做好了才有成就感”。
然而,工作的热情刚刚燃起,他就出了岔子。
下车间两个月时,一次上夜班操作失误,将钩刀柄掉入切断机里,导致设备损坏,给车间造成了不小的损失。这次意外让他感到挫败,也让他明白,对工作光有一腔热情是不行的,还要有真本事。
为了证明自己是一个“有本事的人”,他总想得第一名。1991年,他第一次参加厂里组织的技术比武,获得了第七名。在别人看来,和老师傅同场竞技,这算是不错的成绩了,但他偏偏不服。“明明比的都是平时再熟悉不过的内容,凭什么自己就是比不过别人?”
为了快速提高实力,生产线上的活儿他总是抢着干,现场遇到的问题,他都记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而后请教老师傅或翻书找办法。
第二年再参加比武,他获得了全厂第三名,这让他稍有成就,但作为当时的后纺班组班长,他还是感觉“脸上有点挂不住”。为了更进一步,他加倍努力,渐渐摸透了后纺工艺的所有流程,还把学习范围扩大到前道工序。
第三年再战,他如愿以偿拿到第一名,“终于舒坦了”。
在“新人”滕官洋的世界里,苦干在前,“只是低头干活。”滕官洋回忆,当他看见厂里有人凭借创新工作法捧回荣誉时,很是羡慕,又有点不服气。
“明明我的工作方法也不错,为什么他行我不行?”经过多年的工作积累和思考,他编写出《高端水刺后加工质量控制操作法》《涤纶短纤后加工上油工艺可视化标准操作法》,为工人减轻了工作负担。
有一段时间,公司的细旦中空纤维生产运行时经常出现丝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滕官洋所在的生产装置部门配合生产部进行攻关,每天早上7点半开始,一直到晚上8点半,从前纺到后纺,对每一道工艺都进行调整,但尝试了近一个月也没能成功。
“再做两天搞不定,这个品种我们就不能再做了。”同事跟他开玩笑。
“老黄牛”滕官洋大手一挥:“你们先回家休息,我再试试。”
同事走后,他待在现场琢磨,一夜未眠。第二天,同事惊喜地发现他把问题解决了,于是纷纷向他“取经”。
《细旦短纤维生产运行控制操作法》是滕官洋的“得意之作”,他花了三四年刻苦攻关,成功解决了细旦短纤维丝结多、缠辊多、运行差的问题,细旦短纤维生产的废品率由原先的21.35‰降到12.4‰,为公司每年多创造上百万元的经济效益,该操作法被评为2017年“江苏省职工十大先进操作法”。2018年10月,他凭借着自己常年的一线工作经验总结出了“三个先进”操作法,同时荣获“中国纺织大工匠”称号。
如今,他身上贴满了荣誉的标签:“中石化特级技师”“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公司还专门成立了滕官洋劳模创新工作室。
但在徒弟沈欣眼中,这个“知名”的老师傅平时没有一点儿架子。他爱和大家在一起办公,喜欢跑生产一线,经常热得浑身是汗,总是亲力亲为带着徒弟调整机器参数,解决问题。
接地气,是滕官洋秉持的准则。“绝对不能离开生产现场,离开生产现场就不接地气,研究出来的东西可能就没有用户。”滕官洋说。
这些的准则,也印在了沈欣心里。
现在沈欣有了自己的管理团队,她把从滕官洋身上学到的“谦卑、亲切、真诚、认真”用在工作上,把自己学到的经验分享传递下去,像滕官洋教给她的一样。她借用网络上的一句话开玩笑地说:“质疑某人,理解某人,成为某人,现在我慢慢感觉有点像他。”
滕官洋经常鼓励沈欣放手去实践,总和她说:“小沈,你要独当一面,就大胆去做,有问题了我来解决。”滕官洋知道,技术是需要传承的,而17年的技师经验告诉他,传承就得从基层带领实操,机器和技术可以起到辅助作用,核心还在于人。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仪征化纤新生代技术人员,都是从基层装置做起的。
如今,滕官洋仍想为公司多培养一些复合型人才,要求徒弟们开晨会时一定“带着问题去学习”。他还坚持去职业技校讲课,传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
如今,这位“大工匠”已带出30余名徒弟,遍布仪征化纤的操作、技术和管理等各个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