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产业作为轻工业的代表,是生活所需的必不可少。从最初的着重功能性到现在的追求时尚性、私人定制,纺织服装产业已在发展中变了模样,这个以劳动密集、以量换市场知名的“老牌”产业正努力在新格局发展中找准路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作为纺织服装产业大省,山东不仅需要实现自身产业转型升级,一定程度上也肩负着探寻高质量发展路径的重任。如今,随着山东转型升级的加快推进,以及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的实施、六大产业基地培育的培育等,在这个事关民众幸福指数的产业,正呈现“微笑曲线”上扬的良好态势。
潮起“上青天”
人类的发展历史,也是一部纺织服装历史。从嫘祖养蚕的传说走到现实的丝绸之路,从元朝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再到英国发起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材料革新、技术更新一直是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线。
尤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提升了当时的生产力。当工业化进程推向中国,“轻工业”尤其是纺织服装这个紧贴民生的产业迅速发展,及至民国出现了三座纺织重镇“上青天”,其中“青”即现在的山东青岛市。
如今参观青岛纺织博物馆历史馆,“盛锡福的帽子,谦祥益的布,瑞蚨祥的绸缎,震泰的西装”,仍可以感触当年青岛最出名的纺织业老字号的辉煌。
尽管现在山东的制造业产值集中于重工业而非是轻工业,但见微知著,纺织服装产业在山东的发展有很长历史,并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成传统优势产业、重要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又因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稳增长、促就业、保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特别是,如今,从鲁南的枣庄到鲁北的滨州再到鲁中的泰安,从鲁西的聊城到胶东的青岛,纺织服装仍是省内不少城市的支撑性产业。
就在正式被批复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那年,山东纺织服装全行业仍有规模以上企业超2400家,发展到“十四五”初年,山东轻工纺织产业产值已达到了1.8万亿。并且省委、省政府将现代轻工纺织列入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
换言之,这项传统产业在山东从未“丢失”地位,并逐渐成长为山东高质量发展的支柱型产业。
外界在分析纺织服装产业为何能在山东生根发芽并且一直成长时,除了提及自然资源优势——山东是棉花等主材的产地,以及人口优势——自古就是人口稠密的区域,这让山东既有稳定的劳动力供应也有稳定的消费市场,处在对外开放的前沿同样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这点其实不难得出,纺织服装产业不止满足我们的生活所需,也在对外贸易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近些年外国对我国设置的贸易壁垒,纺织服装产业属于“重灾区”,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纺织服装产业在出口中的地位。
作为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一面旗帜,山东近些年发展呈现新的特点——整体上,山东纺织服装产业处于“新旧动能转换”阶段,但诸多企业积极投身于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新业态的研究开发中,取得了一系列优异成绩。
“1997年7月,我从济宁一家服装厂的厂长,调到了山东省纺织工业厅。我经历了从纺织厅到纺织办,再到纺织工业协会的历程,见证了纺织厅的改革、见证了协会的改革、见证了山东省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见证了行业从万锭用工200人到目前用工10人的过程。”作为一名重要亲历者,山东省纺织服装行业协会执行会长刘建国就表示,科技创新、智能制造正是如今山东纺织服装业的显著优势。
微笑“前段”
或许不止是在山东,纺织服装在中国,固有印象就是利润低、劳动力密集、科技含量低等特点,时至今日我们仍对世纪之初“八亿件衬衫才换一架波音飞机”的话印象深刻。
近年来受多重因素影响,山东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形势非常严峻,已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期。
转型升级对山东已超万亿产值的纺织服装产业而言,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那么“老牌”产业又该如何实现“罗绮丛中花样新”呢?
在产业发展中,有一个“微笑曲线”理论,即在两端的研发设计、营销品牌方面附加值高,生产制造环节附加值低,这其实变相地告诉制造业相关产业,在发展壮大到一定规模后,应加强在研发、品牌等领域的投入,以此实现产业的“腾笼换鸟”。
关于这一点,或许没有比近年来异军突起的菏泽曹县汉服产业更具有代表性了,尽管其体量和青岛、烟台等城市的纺织服装产业并不能相提并论,但贵在曹县服装产业能够一个县域撬动全国市场的动向。
依托电商,全国近1/3的汉服平价市场被曹县拿下——在此之前,曹县是国内最大的演出表演服饰加工基地,2020年新冠疫情冲击了诸多行业,曹县表演服销售也受影响。
由于社会对汉服的关注持续升温,这让当地电商人嗅到了商机,不少人紧抓“汉服热”,很快,曹县大集镇的工厂里开始转向了汉服的生产。
和演出服制作不同,汉服在规制和审美标准上都远高于前者,对于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曹县汉服厂商而言,他们要么选择将设计工作外包,要么直接借用其他汉服品牌的元素,这几乎是大多数曹县汉服品牌在创立初期所采取的模式。
不过这类汉服却因为涉及山寨而饱受市场和玩家诟病,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某知名汉服品牌以“不要打赢官司后的赔偿”为代价,将抄袭的商家诉诸法庭,以上诸多经历让曹县汉服商家们明白山寨、同质化竞争并不利于长期发展,也无异于打造自己的品牌。
在经历初期“野蛮生产”后,曹县汉服商们还是做出了决定——原创汉服,特别是关键时候,曹县县长也站出来向外界推介曹县汉服,给予当地企业商户极大发展信心。
认准了方向,曹县汉服也从原来的单纯模仿、改良的低端路线演变成走中高端路线的原创,目前曹县拥有2000多家汉服及上下游相关企业,原创汉服加工企业超过600家,已经衍生出集设计、裁剪、纺织、配饰于一体的汉服特色产业集群,一跃成为继杭州、成都、广州以外的第四大汉服生产基地。尤其是今年一季度曹县汉服订单火爆,销售额超过10亿元,实现历年来同期新高。
如今在曹县,众多汉服商户有这样的调侃,“人在城乡接合部,心在巴黎时装周”。
曹县发展壮大汉服产业正是和前文提及的“微笑曲线”理论一样,从开始注重规模向品牌化、设计方向转向。
山东有一个曹县,但在纺织服装领域却不止一个的“曹县现象”——淄博周村是全国桑蚕丝绸业重要发源地和古代丝绸之路源头之一,近年来,借助淄博大染坊丝绸集团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引领,加快研发创新,市场美誉度不断提升,如今一线家纺品牌所使用的丝绸面料,九成来自于周村大染坊。
数字化浪潮
今年,山东把数字强省建设列为了“一把手”工程,以数字之手牵动山东的高质量发展,这一点同样适用于纺织服装产业。
对传统产业尤其是纺织服装这类事关民生的产业而言,望向“微笑曲线”两段,加注科研、品牌,是保持竞争力、产业基业长青的可行方法。去年,山东就将现代轻工纺织产业列入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提出实施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科技研发创新提速等六大行动,加速产业高质量发展。
但就山东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而言,仅如此并不能解决山东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
“底部纺织服装企业数量巨大,但腰部企业发展并不理想,山峰山谷都在,独缺山脊,这是山东纺织服装企业发展遇到的瓶颈和现状”,山东省纺织服装行业协会执行会长刘建国道出了山东纺织服装产业的现况。
数字化浪潮席卷山东,这让众多纺织服装企业看到了“春天”。
位于威海市的迪尚集团,深挖数字“金矿”,向价值链更高端攀升——早在2017年,迪尚集团就提出了“数字化设计制造”的概念,乘着工业互联网的东风,迪尚集团将自己在国内外建立的11个生产基地,800多家配套协作企业、4000多家面辅料供应商,20多个海外品牌、设计公司,以及300余名设计师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并与山东大学(威海)和哈工大(威海)等高校协作创新,打造了纺织服装垂直生态链平台。
得益于纺织服装垂直生态链平台建设和新技术的应用,迪尚集团新产品研发周期普遍缩短三分之二,去年已为超过1000家单位提供定制服务。
和迪尚集团的做法类似,作为省内纺织服装上市公司的佼佼者,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从传统制造到智能智造的升级换代——通过集成大数据平台,实现全产业链管理的“六维智能化”,并在关键工序、重点装备和特殊岗位上推行数字化制造,建设“智慧工厂”。
如今,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数字行动正成为助力山东纺织服装行业提质增效的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梳理山东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除了向“微笑曲线”两段发力、逐浪数字化外,山东还尝试打造“时尚基地”。
如果放大产业链条,纺织服装产业不仅是制造业的一环,也是时尚产业、文化产业。我国华夏名字的由来,就有依衣冠华美而得名一说,近些年在流行开来的汉服、国潮服饰某种程度上印证了纺织服装产业既有时尚属性,更有文化属性。
让附着在潮流中的文化、价值归属得到表达,助力山东服装品牌成为品质和潮流的引领者同样是高质量发展的“不可或缺”环节。正是看到了这种趋势,2021年山东工信厅印发出台《山东省纺织服装产业2021-2023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及培育包括时尚家纺服装基地在内的六大产业基地。
不过,尽管在纺织服装产业领域涌现了类似魏桥纺织、如意、鲁泰等知名企业,但山东如何从一个纺织服装制造业大省走向一个纺织服装时尚、品牌大省仍需要诸多努力。
而就打造时尚基地而言,这绝不只是山东一个省的事,当诸多“洋牌子”在我国中高端市场“攻城略地”的时候,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