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做得好,不如原料买得好,棉纺企业如何找准棋眼?

http://www.texnet.com.cn/ 2022-12-05 15:51:16 来源:中国纺织报

  当前,纱价跌跌不休,下游需求减弱,让棉纺企业“接单难,去库存更难”。

  在全球经济复苏疲软的大环境下,棉纺织行业如何破困境、抓机遇,成为近日棉纺织圈内线上会议热议的话题之一。

  库存偏高

  承压运行

  “今年以来,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带来了超预期的压力,对产业链上游端的化纤、棉纺行业的冲击更大。”在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第六届第二次理事扩大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说。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跟踪重点企业的数据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数据显示,1-10月,棉纺织企业营业收入累计同比由正转负,出口交货值增速继续下降;棉纺织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30.1%,降幅较1-9月扩大15.4个百分点;棉纺织企业利润率为3.2%,较1-9月下降0.7个百分点。

  作为产业链中的一环,棉纺织企业的运行情况离不开大环境的影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赵明霞直言:“经济形势不佳造成的行业寒冬无疑让企业承压前行,纺织产业链上的生产企业也难以独善其身。”

  当前,全球经济衰退仍无缓和迹象,海外消费市场不足,外销订单持续低迷。据海关数据统计,今年10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为250.24亿美元,同比下降13.53%,环比下降10.79%;9-10月的传统消费旺季,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额530.75亿美元,同比下降8.60%。内销方面,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10月我国服装类商品零售额为838.6亿元,同比下降9.2%;1-10月,服装类商品累计零售额为7391.2亿元,同比减少5.5%。

  “显而易见,今年纺织行业整体上面临供需两端承压的形势。从供给端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纺织产业链企业生产开工具有不稳定性;从需求端看,海内外消费市场的低迷让企业难言乐观。加之今年大宗原料价格整体上呈高位运行,较高的原料成本很难向消费终端传导,从而造成纺织企业的利润空间压缩比较严重。”赵明霞表示,目前全球纱线市场总体来说步履艰难,纱厂的产品库存高于常规水平。

  赵明霞表示,放眼2023年,纺织行业整体上仍将是承压运行的状态,不排除需求端的压力会更大。

  不少棉纺企业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中国棉纺织原料产业链大会上,新疆东纯兴集团总经理苏建军说:“纺织产业的优胜劣汰还在继续,纺织企业要有过‘朴素日子’的心理预期。”

  细分需求

  创新产品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一级巡视员曹学军提出,面对低迷的市场环境,行业需引领升级,企业需加练内功。

  “推动棉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需求是首位。”曹学军表示,纺织行业总量已处于一个高台水平,增长的潜力主要在于优化结构。应对需求不足的问题,要特别注重在供给侧发力,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促进产业升级、产品升级和消费升级。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则需通过加强消费趋势研究,增强设计能力,细化消费场景,进行纺织产品品类的创新。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流行趋势部副主任李晓菲表示,探索细分需求下的纺织产品流行趋势,从来都不只是终端消费品牌的分内之事,而是产业链上的生产企业都需要关注了解的问题。“了解棉类纺织产品中的时尚,对于棉纺企业进行上游的产品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大环境的变化,只有把握住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才能投其所好,对标流行趋势,从源头研发生产适销对路的时尚纺织产品。”李晓菲说。谈及棉类纺织产品的时尚话题,李晓菲提出的“柔和触觉”“极致亲肤”“微自然肌理”“治愈色调”“水生自然”等几个关键词引起大家的共鸣。

  “消费者需要的是可以兼容多场景且进行随意切换的纺织服装,如具有轻柔色调的抓绒、毛圈等元素衣物柔软舒适,居家、外出皆宜;消费者青睐的亲肤面料是通过高支棉与天丝、莫代尔等进行混纺所得,可以达到对肌肤的疗愈作用,比如润肤、保湿等;棉质感面料自然的肌理感、颗粒感近两年备受年轻人的喜爱;款式上,没有季节感的去性别化风格正在被当下‘00后’的消费群体所热捧。除此之外,舒适新牛仔也成为都市生活的年轻人喜爱的品类;植入经典格纹的设计以及褪色、渐变色彩的多重效果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样的选择。”李晓菲表示,在当下消费市场逐渐饱和的背景下,希望企业可以练好内功。

  具体到纺纱领域,中国纱线流行趋势的发布则体现了行业对基于时尚趋势的创新性产品的鼓励。“2022/2023中国纱线流行趋势的发布不仅体现了行业对创新性产品的鼓励,更为纺纱企业的产品开发提供了趋势性的参考。”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董奎勇表示,要从协会层面鼓励棉纺织企业通过产品开发来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通过结构优化、功能赋予等方式来拓展产品的应用领域,全面提升产品盈利能力。

  “棉花等天然纤维是优质宝贵的原料,但由于缺少高质化应用手段,纯棉制品的总体附加值一直不高。未来,纺织企业要开拓棉花在大健康等新领域的应用,推动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协同创新和相互赋能,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不断提升棉制品的附加值。”曹学军建议说。

  科技赋能

  金融加持

  对于主营差异化纱线的棉纺织企业来说,细分需求、创新产品让其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但对于很多纯棉纱生产企业来说,多年累积的经验和客户优势,让其难以改变产品方向。

  今年以来,棉价的波动让不少棉纺织企业表示“伤不起”,一方面是对转型的“无力感”,另一方面是对棉价的“失控感”。

  不少企业因此感慨:加工做得好,不如原料买得好。

  这让人不禁思考,纯棉纱企业的出路在哪里?数智世界(上海)工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数智世界”)董事长刘一铭给出的答案是:产业发展要与科技、金融相结合,三位一体赋能棉纺企业可持续发展。

  “过去的棉纺企业是纯粹的加工企业,只需要买棉花,加工成棉纱,最后卖棉纱盈利。近几年,随着棉价的波动,出现了‘加工做得好,不如原料买得好’的现象。究其原因,是现在的棉纺企业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加工单位了。”刘一铭表示,棉花是棉纺行业的主要生产原料,它是大宗商品,能进行期货交易,具备金融属性,“当棉花的现货交易跟期货交易已经完全结合的时候,我们认为棉纺企业其实已经被动入局了。”

  刘一铭认为,过去从纯加工单位的视角来看,影响利润空间的关键因素是生产成本,然而,当原材料甚至成品本身就是金融交易标的,决定利润空间的主要因素,就不仅仅是加工成本了。当前,棉纺企业的盈亏已经不仅仅来自于自身生产加工的利润,还有一部分来自于交易,即原料的采购跟成品销售的价格管控。棉纺企业要正确认识自身的金融属性,主动作为,学会利用“产业+金融”的模式来为自身谋利。

  刘一铭还表示,数智世界为棉纺企业提供产业运营一站式服务。通过科技赋能,实现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并叠加产业当地生产要素优势,实现生产效率提高、成本降低。产业方面,聚焦于32支、40支棉纱细分领域,进行单一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并通过规模扩张,进一步放大生产效率优势。金融方面,发挥棉花(纱)的金融属性,进行套期保值,对冲生产成本变动和阶段性库存的影响,提升跨产业周期能力。

文章关键词:  棉纺 指数 景气指数 景气报告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纺织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纺织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yuln@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相关报道

© 纺织网 China TexTile 版权所有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