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研发在武汉,生产在仙桃”的模式,推进小米仙桃智慧城市建设、迪赛新材料、远大弘元等项目合作。依托武汉科教资源优势,紧密联系企业人才、技术人才、高校人才,实现科技同兴……
仙桃全面对接武汉,深度参与武汉都市圈产业链、供应链、资本链、人才链、创新链,加快建设武汉都市圈西翼中心城市。
-精织“一块布”贸易开放水平居都市圈首位
在仙桃市彭场镇仙彭大道上,一家家无纺布工厂开足马力,熔喷布车间内,一卷卷熔喷布从生产线上传出。
彭场镇因“一块布”成名。30多年来,彭场镇“精织”一块布。这座12万人口的小镇,拥有300多家无纺布工厂。口罩、防护服、手术衣、熔喷布等一系列产品从这里走出仙桃,远销海内外。如今,这里拥有全国近40%的非织造布产能,80%以上产品外销,产品涉及32大类、130多个品种,成为全国非织造布产业链条最完善、出口量最大的生产基地,是全球防护物资的主产地之一。
作为“中国非织造布产业名城”,非织造布产业是仙桃工业第一产业。截至目前,仙桃全市已集聚非织造布企业45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2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非织造布年产能90万吨,占全国份额的8%。非织造布产品远销欧、美、日、韩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0年,仙桃市在3个月内供应了湖北省80%、全国40%的相关防护物资,为保障全省、供应全国、支援全球作出重要贡献。
当前,仙桃14.7平方公里的非织造布特色小镇,重点布局建设国家级“四基地两中心”,即国家非织造布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中国非织造布制品生产基地、中国非织造材料供应基地、仙桃防护物资应急储备基地,以及国家非织造布产品质检中心、湖北省非织造布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正加快培育产业、平台、人才、对外开放、营商环境“五大优势”,申报创建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国家级应急防护产业基地,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非织造布产业集群。
据湖北省武汉都市圈研究会发布的《2021年武汉城市圈城市融合指数评估报告》显示,仙桃市开放合作指数为城市圈贸易开放水平之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仙桃龙头企业出口同比增长均在40%以上。
-深度参与武汉都市圈产业链、人才链
当前,仙桃主动融入,深度参与武汉都市圈产业链、供应链、资本链、人才链、创新链,全面对接武汉。数据显示,今年4月,仙桃市集中签约36个项目,总投资170.5亿元,涵盖非织造布、新能源新材料、食品加工、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服装加工、现代服务业以及校企合作、技术招商等产业领域。签约开工项目与武汉相关的占到一半以上。
企业总部设在武汉,生产基地建在仙桃。仙桃市发改委介绍,按照“研发在武汉,生产在仙桃”的模式,推进小米仙桃智慧城市建设、迪赛新材料、远大弘元等项目合作。依托武汉科教资源优势,发挥武汉辐射引领带动作用,紧密联系企业人才、技术人才、高校人才,实现科技同兴。
借武汉之智,创仙桃之新。仙桃加强与武汉高校院所、科研人才紧密对接,与华中师范大学合作共建仙桃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环氧新材料、复合材料刹车片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被湖北省政府列入33家重点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之一;与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黄鳝产业技术研究院,组建拥有20余名专家的黄鳝产业技术创新专家团队,集中攻克黄鳝繁育和精深加工关键环节。
根据规划,仙桃将拓展“总部+基地”“研发+制造”等产业承接模式,与武汉共建产业链、供应链。重点对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承接汽车零部件产业转移,加快锂电池和燃料电池双线布局;在武汉城区半径50公里临界区,以仙桃国家高新区为重点,依托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积极承接武汉产业辐射和转移。同时,引导企业与武汉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孵化与技术攻关平台,促进一批关键技术成果落地转化。
-交通“硬连接”提升同城“加速度”
仙桃将交通同网作为先手棋,加快外向通道、联动通道建设,以交通“硬连接”提升同城“加速度”。
为满足机械零配件等集装箱货物出口货运量快速增长的需要,仙桃于2016年引进武港集团投资建设汉江仙桃港。仙桃港位于汉江仙桃河段右岸鄢家湾附近,其综合码头规划建设4个泊位,吞吐能力散货130万吨、集装箱20万标箱。
仙桃港是汉江流域第一大港,是汉江上第一个可装卸集装箱;第一个可停靠2000吨级船舶;第一个具备海关、商检、海事等智能监管部门入驻的开放型多功能码头。
仙桃港航运航线辐射全流域及近洋地区。仙桃及江汉平原周边城市的集装箱货源到达武汉阳逻港后,再通江达海转至世界各地的重要口岸,为仙桃乃至整个汉江平原开辟了一条通过水路融入武汉物流圈、长江物流圈的新途径。
目前,仙桃正统筹实施市内循环和市外连接交通工程,谋划江汉平原货运铁路延伸至仙桃港项目,加快推进汉江仙桃段2000吨级航道整治及陆域服务站建设,推进G318仙桃高新区至蔡甸改线工程、汉江二桥工程等重点交通设施建设,推动仙桃“公铁水空”内联外接,构建武仙“半小时通勤圈”,放大同城效应,加速区域融合。